隋家的家训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中间为隋福贵)
东北网5月11日讯家风是什么?有“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态度,有“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生活作风,也有“孝敬老人”的孝道。
而对于隋福贵老人来说,家风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是手不离书。腹有诗书,其品自高;腹有诗书,其德自谦,已八十高龄的隋福贵,一辈子爱读书、爱学习,他从不要求子女功成名就,只希望他们,再苦再难也读书。
而今,隋家的这个家风,已融入至隋家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父亲卖马供子读书
隋福贵,出生在安达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是家里的“老疙瘩”。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生活是人们面对的最严酷的考验,很多人只为吃饱饭而忙碌。
隋福贵的父亲虽然是个农民,可他和一般的农民不同,他对读书有着自己的认识:识文断字不受骗,读书能明理,读书才有出息。
可家里穷,吃饱饭都不容易,拿啥供孩子们读书?
当时,隋家有一匹马,是一家人干农活最重要的帮手。可为了供隋福贵读书,父亲硬是咬牙把马卖了,用卖马的钱当学费。
好在隋福贵很早就懂得父母操劳,供其读书不易,读书十分刻苦,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
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中专院校,成为村子里少有的“文化人”。
劝回不少辍学孩子
毕业后,18岁的隋福贵走上三尺讲台,开启了教书育人的生涯。
认学、勤奋、充满爱心的他,仅仅几年时间,就从一个“毛头小子”,成为学校的优秀教师。
早年间,日子苦,很多家长不重视教育,认为孩子认识几个字、能算个账就行了,不少孩子因此辍学。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的隋福贵,总是特别难过,他总是骑着自己的那辆破自行车,到学生家做工作,劝说家长让孩子读书。
经过他的努力,很多已经辍学的孩子,又重返课堂。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命运,因此发生了改变。
他深爱着自己的职业,作为老师,他的衣服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总是梳得整整齐齐。
隋福贵爱学习、爱看书,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知道。他看书种类多,历史、时政、哲学、社会经济、科学类书籍都广泛涉猎,这也使得他的教学更加生动,他所带班级的成绩一直不错。
由于爱学习、爱写作,他也是身边朋友公认的“笔杆子”。
子女全部走出农村
隋福贵有6个孩子,他重视教育,借钱也供孩子们读书。
那时,一家八口人,全靠他每月三十块钱的工资生活,就是再怎么节省,也不够。
当时,他到哪个村子教书,都会欠哪个生产队口粮钱,每到岁尾年关,讨债的人就会上门,夫妻俩只能一个劲儿地说好话,请求宽限一段时间,等手头宽裕了,再还给人家。
亲戚们常劝隋福贵:“你们家生活这么困难,就别让6个孩子都上学了,别人家的孩都上生产队挣工分了,你家日子过得这么紧,让老大、老二也下地干活吧!”
对于亲戚们的劝告,隋福贵坚决不同意。
为了孩子们能好好读书,他白天骑着自行车,去很远的学校上班,下班后编炕席、筐、囤子,卖掉补贴家用。那些年,隋福贵为了多挣几个钱,多少次手扎出血、磨出泡。
日子很苦,可每当他看到镜框里,镶着的是自己戴着大红花的照片;墙上贴着的,是孩子们得的一张张奖状,他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受父亲的影响,他的儿女们学习都很努力,相互间比着学习。
恢复高考后,隋福贵的孩子们,都走出农村,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书香家风传给后人
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父亲闲暇时光就是手捧一本书,不时还拿出纸笔,记下一些句子、写感悟。
耳濡目染,隋家人热爱读书的习惯,不知不觉间养成了。
隋福贵的6个孙子、孙女都是大学生,他们当中,有三个考上了研究生,这是最让老人引以为傲的。
隋福贵的家,简单温馨,地面、茶几擦拭得干干净净,客厅里最醒目的地方,悬挂着家族的家训:敬老爱幼,勤俭仁厚,好学上进,坚忍不拔,永不言弃,不卑不亢。
老人的二儿子隋广兴感慨地说,家风和家训,是长辈留给后代的生活经验、人生准则及思想精华。它并不需要耳提面命,而是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