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万鑫铭助力新三化,中国汽研为产业高质 [复制链接]

1#

访谈嘉宾:万鑫铭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访谈主持:冀杰

工学博士、西南大学副教授、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专家服务队常任专家,从事智能网联车辆的道路环境感知、驾驶行为决策及多车辆协同运动控制等领域的科研工作

导言:

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年11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正式发布并指出,到年,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产业生态健全完善,整车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HA级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应用。

年12月,中共重庆市委也发布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升级发展汽车等支柱产业,支持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壮大,提升产业链,协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

年8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年),明确重庆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6%,未来计划打造五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在此背景下,重庆汽车行业第34届年会将于11月举办,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规划,研讨如何强链、补链,建创新链,补产业链,助推重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建川渝汽车产业生态圈。

为此,重庆汽车工程学会秘书处对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万鑫铭进行了专访。

01.汽车检验检测技术发展推动汽车“新三化”升级

冀杰:随着汽车“新三化”发展趋势的叠加消费升级,汽车产业链也在不断更新升级乃至新建,这对整车及零部件的检测技术带来了哪些挑战?中国汽研在开拓新的检测业务上做了哪些工作,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哪些新的领域?

万鑫铭: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供给侧形成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汽车产业发展新方向,同时需求侧对于汽车的消费理念也正由单一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变。

供给侧与需求侧所出现的巨大变化,本质上是受技术创新所驱动,而作为汽车产业的关键一环,检验检测技术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首先是挑战层面,毫无疑问,智能电动汽车这一新物种的出现,对汽车检验检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检测手段。传统的物理检测已难以适应智能电动汽车的新特性,检验手段必须从机械化向数字化转变,才能深入发现隐藏在电池、电机、芯片等内部的安全质量问题;

二是检测对象。传统检测聚焦在发动机能耗、排放、被动安全等方面,智能电动汽车检测重心则将转移至信息安全、自动驾驶可靠性、OTA软件包合规性等方面;

三是检测周期。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是大势所趋,而智能电动汽车已具备实时数据传输基础,未来的检验检测将更多面向以使用环节为主的全生命周期,而非新车出厂前的单一过程;

四是检测模式。可以设想,受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驱动,未来的汽车检验检测可能由线下转移至线上,远程检测、无人化检测、共享检测等新商业模式可能会加速兴起,颠覆传统检测模式。

△中国汽研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

为此,秉承通用技术集团“以科技进步和品质服务引领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中国汽研在应对汽车检验检测新形势、新挑战时,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速构建数字化检测能力。

在已建成多个国家级智能电动汽车检验检测基地基础上,中国汽研已开发出基于大数据的新能源汽车缺陷识别与安全预警等数字化检测工具,同时当前正在抓紧建设国家自动驾驶场景测试与安全仿真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数字监管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两大产品主线构建完善的数字化检测能力;

二是大力推进创新检测服务布局。

中国汽研当前已组建通信与软件测评、信息安全测评等创新检测服务板块,正在华东、华南等地谋划芯片、OTA等检测能力新布局;

三是健全生命周期检测评价能力。

中国汽研正在推进智能电动二手车测评、智能网联部件耐久与缺陷验证、基于碳足迹的汽车生命周期排放评价等更多面向使用环节的技术研究工作,将在近期持续落地;

四是有序探索新型检测业务模式。

中国汽研当前正有序在推进检测业务上线和管理上线,借助信息化手段,力争率先实现内部全面线上化运营,为下一步实现对外线上化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汽研-国家自动驾驶场景测试与安全仿真中心项目奠基

当然,中国汽研也将持续围绕智能电动汽车的新特征、新变化,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步伐,建立与之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能力,从而有效保障和有力助推我国智能电动汽车不断发展向上。

02.加快汽车行业标准建设发展,统筹推进安全与发展

冀杰:基于国家法律、市场发展、用户需求、技术推动等方面因素,您觉得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行业标准建设现状如何,目前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中国汽研作为仅有的少数汽车行业的央企研究院所,肩负重要使命,做了哪些工作?

万鑫铭:近年来国家、行业、地方、企业包括我们科研机构,在智能电动汽车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础体系的构建,并出台了多项国标、行标、团标及地标,其中仅现行的国家标准就已超过项。但是从客观上来讲,由于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太过新颖、产品太过新颖,我们的标准化还有大量工作尚需持续加强,而当前主要的不足在于完善度、紧迫度、引领度三方面。

一是完善度。

总体来看,智能电动汽车标准完善度还有待大幅加强,不仅是余项标准数量和覆盖范围远不能满足规范行业的基本需求,而且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特别是国标尤其缺乏,甚至不足新能源汽车国标数量的1/5,均需加快填补相关标准空白。

二是紧迫度。

安全是发展智能电动汽车的首要前提,当前智能电动汽车技术本身并不完全成熟,需要相关安全标准作为底线守护。今年1月,工信部组织制定的GB-《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GB-《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正式实施,但由于智能电动汽车涉及的安全层面很多,包括电池安全、数据安全、功能安全、通讯安全等等,因此需要我们行业力量加快围绕相关领域推进安全标准开发工作。

三是引领度。

安全和发展是未来智能电动汽车的两大主旋律,我们追求安全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特别是对先进产品、先进技术的激励和肯定,这里面引领性标准作用很大,不管是行标、团标还是地标,都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先做起来,为行业产品技术领跑者“做加法”、“戴红花”,从而以行业标准引领促进企业龙头引领。

那么,作为汽车行业的国家级科研院所,中国汽研始终践行央企使命,在标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具体而言:

一是有效支撑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汽研多次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研制与修订工作,累计牵头/参与标准超过项,其中智能电动汽车相关标准超50项。

二是大力支持安全标准开发。

中国汽研在《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安全要求技术法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燃料电池堆安全要求》、《商用车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等智能电动汽车安全标准开发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有效支撑了相关安全标准的开发工作。

△领跑者标准——纯电动车型展示

三是重点发力引领性标准工作。

中国汽研已获批成为我国首批企业标准“领跑者”新能源汽车领域唯一指定评估机构,承担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汽车领域的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价工作,牵头制定了《“领跑者”标准评价要求纯电动汽车》等团体标准,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和车用动力电池的领跑者名单,完成了10余项企标“领跑者”团体标准编制,相关引领标准的出台,更好的服务了行业、企业和消费者,助推了智能电动汽车产品迭代升级,促进了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03.完善自主研发能力,关键在于汽车核心技术的发展

冀杰:您在汽车领域耕耘多年,能全面把握汽车研发的新技术发展趋势,能否谈谈新能源汽车在下一代电池、智能网联、新材料、整车性能集成、智能化设计等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和难点?中国汽研作为汽车技术研发的领先服务提供者,可以在这些领域提供怎么样的技术支持?

万鑫铭: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在加快融合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凸显出核心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自主研发能力而言,核心技术的作用正不断放大,甚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自主企业必须集中力量予以攻克,保障整个产业链的安全。

从现状而言,当前核心技术主要集中于芯片、操作系统、软件/算法、高精度传感器、新型电池材料等领域,部分领域卡脖子现象十分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产业的稳定运行。从今年1-10月的情况来看,目前自主品牌因为缺芯等原因造成的停产、减产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在未来国际贸易不确定性背景下,核心技术攻关与突破迫在眉睫。

从难点来讲,突破相关核心技术的主要障碍在于投入强度、基础支撑、人才缺失等方面。

投入强度:目前国内自主品牌在智能电动汽车方面的研发投入力度还有待提高,普遍RD强度在3-5%,可以对比的是,年华为RD强度超过15%;

基础支撑:研发能力的提高,并非朝夕之举,而是体系化建设过程,最底层的基础也最重要,包括基础理论、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等,基础研究是核心技术创新的源泉,这一方面国内需要大幅加强;

人才缺失:智能电动汽车自主研发需要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比如懂汽车也懂编程、懂自动驾驶也懂车联网,需要汽车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IT、人工智能等领域联合培养,因此需要汽车圈与科技圈深度交叉融合,产生化学反应。

对于中国汽研而言,对于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支持,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体现。

一是技术服务。

目前我们已构建/在建国家智能清洁能源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氢能动力质检中心、i-VISTA国家智能汽车集成系统试验区、亚洲最大的汽车风洞等技术服务布局,以此为依托为自主研发提供从理论-开发-验证-定型的全过程第三方技术服务。

△中国汽研整车风洞测试

二是数据应用。

目前我们已拥有了大量的汽车开发工程数据、产业运行数据、产品应用数据等,并围绕数据衍生出相关数据应用产品,支撑企业做好产品研发和技术突破。

△中国汽研-智能驾驶场景数据库

三是装备推广。

中国汽研已开发出底盘测功机、清洁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自动驾驶机器人、氢燃料电池系统及部件等装备产品,可直接应用于企业研发生产过程,加速自主核心技术研发突破。

△中国汽研-汽车测试装备生产线

中国汽研也将始终围绕“为中国汽车工业注入强劲科技动力”的企业使命,不断加大自身研发投入,不断支持自主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自强不断贡献力量。

04.国际行业交流合作和产学研对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要

冀杰:中国汽研作为汽车研究领域的国家一类科研院所,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氢能源电池等新技术领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都有不少合作,能否谈谈国际交流合作、产学研合作对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起哪些重要作用?中国汽研在这方面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万鑫铭: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创新发展,单靠一家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离不开国际协同与产学研紧密合作,这已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共识。实际上,很多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也均是联合研究的成果。

以永磁同步电机为例,不管是美国、日本、欧洲还是中国,在永磁同步电机的开发过程和优化过程中,都有联合研究的身影存在,比如年日本丰田的RAV4混动车型,其电机就是丰田与东京电机公司联合开发而来。

实际上国外产学研联合研究一直做得比较靠前,比如年日本八大汽车制造商就与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合作,共同开展清洁内燃机基础性研究,现在日本内燃机热效率做得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中国汽研作为国家一类科研院所,也长期秉持开发合作的态度,与行业力量携手共进。

在合作对象方面,中国汽研已与包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美国阿岗国家实验室、UL、EuroNCAP、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北理工、长安汽车等在内的国际国内产学研伙伴建立了联合研究关系,共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在合作内容方面,中国汽研产学研联合研究覆盖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三大领域;

在合作产出方面,中国汽研已通过联合研究产出了多项科技成果,比如“面向中国场景的汽车智能化系统测试评价关键技术及装备”已被公示为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奖项即由中国汽研牵头,联合北京智行者科技、同济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长安汽车、襄阳安达研究完成。

△中国汽研-四川现代联合实验基地签约仪式

展望未来,中国汽研仍将秉持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新理念,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前沿资源与国内先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力争产出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为汽车强国战略添砖加瓦。

05.诚邀川渝及全国各地汽车产业界朋友来渝参会交流,交流合作,实现自主品牌汽车产业链的安全可控

冀杰:您是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以来一直非常支持学会的工作,这次学会联合川渝两地政府部门、车企及优势零部件企业,主办重庆汽车行业第34届年会,致力于川渝地区汽车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川渝地区高效协同、有效融合的汽车产业体系的建设,您对今年年会和展会有什么建议和期待?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在推动川渝汽车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万鑫铭:重庆是中国汽车产业重镇,也是中国汽研总部所在地,在重庆这边沃土,重庆汽车工程学会自年成立之时起,一直坚持“繁荣学术交流、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在产业咨询、信息服务、行业培训、活动展览、标准研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重庆市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川渝地区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学会主办的重庆汽车行业第34届年会,我个人有两点建议。

一是建议聚焦区域发展主旨。

成渝双城经济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汽车产业均是两地支柱型产业,本次年会可以充分聚焦川渝两地汽车产业如何推进实质性合作的主题,组织深度的交流对话,收集合作需求并做好政府参谋;

二是建议强化区域品牌宣传。

成渝两地在产业链完整度、综合制造成本、区域辐射面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我希望有更多企业能到本次年会参观了解,也希望年会可以做好充分的宣传,为成渝两地“筑巢引凤”、“集智集资”做出新的贡献。

未来,学会可以组织战略研讨会、高端需求对接会、建立专项信息监测、先进案例推广、重大专题专报等方面发挥桥梁作用和智库力量,进一步推动成渝汽车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我本人也预祝重庆市汽车工程学会发展越来越好,预祝本次年会获得圆满成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