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离开前,请为我拍张照片陈松中东铁路西线摄 [复制链接]

1#

作者:陈松,年生于哈尔滨,号泉斋主人,独立设计师,自由撰稿人。自幼师从艺术家胡梅生先生学习国画﹑书法。年大学毕业后从事室内设计至今,曾任黑龙江国光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近年主攻水彩画创作,并实践将原创艺术与空间设计相结合,作品被众多业主收藏。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黑龙江省室内设计学会理事;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委员;高级工程师;全国资深室内建筑师

值班大话君:秋深月影

引子

入秋,终得凉爽,再度出发。这次是计划已久的中东铁路西部线之行,即从哈尔滨到满洲里这一段。每天以日志流水账的形式记下所见所感的随笔,自东向西,分为上中下三篇,不想去承载什么沉甸甸的历史,只要结集一套属于自己的中东铁路现状记录就好;更不妄想借此振臂高呼、口诛笔伐,只想安安静静地给贫乏的自己补上历史地理课。

年8月8日哈尔滨-安达

中东铁路被我喻为一串蒙尘的珍珠,这几年曾专门扎到一面坡和横道河子,尝到了甜头,采集了风土,积累了作品。记得半年前在傲古雅咖啡的那次沙龙,有幸观看关于中东铁路沿线的摄影讲座,更是让我百感交集,郑重地把中东铁路列为重点目的地。选在夏末秋初的季节,北方凉爽的季节。

网络上相关资料并不多,同中东路线不受待见的命运十分吻合。把沿途市镇乡村中目的地已列出来,剩下的留给偶遇与随机。

给自己的口诀是“不急”。急,容易出差错,尤其在路上;二来,写东西、画东西、品东西,万万急不来的。

今天的第一站是安达,距哈尔滨百余公里。记得十几年前,接触过安达的设计项目,但没来过。

“安达”二字源自蒙语,意为“朋友”,号称是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不知“哈大齐工业走廊”之概念还是否流行?),但安达至少是中国著名的奶牛之乡和肉牛基地。下高速进城,一条叫做“牛街”的大道贯通城区,直引火车站。一看就是景观大道的范儿,好像是新近拓宽,刚刚铺设尚未完工的样子。据说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作品,两旁成群的、结对的、独卧的、与人互动的,相隔不远就是一个真实大小的有关牛的石头雕塑。特地停下车看是否是石制,果然是如假包换的花岗石。看来此地确实牛,光这条“景观线”上的牛儿们,就得价值至少几百万之巨。

约莫老建筑集中在火车站一带,先到站前的拓荒牛路两旁打探。进了铁路货运大院,有栋老房,空着,也没挂牌,同门卫大叔打过招呼,进院拍照,又问了他一些其他建筑的情况。后又到附近的老铁路宿舍集中的巷子里,这儿散落不少老房,但不同时期的私接滥建,令其难露全貌。还遇到当地人问:“这破房子有什么看头儿?”之类的质疑。靠近火车道线的老房更集中,但多已无人居住,一墙之隔,是不时呼啸而过的高铁。

安达的老建筑的细节品式不同于他处(中东铁路沿线),有自己的特点,包括柱式、檐口、坡屋顶等处。拍了不少照片,心痒痒,因为现场的真实感、光感又给我无限的冲动,想要现场写生的冲动,于是决定留下住一天,改变了在此不住只停的计划。

下午前往“铁西”一带转一转,因为在百度地图上标有基督教堂。可“铁西”几乎不见一栋老屋,基督教堂只是一座简陋的彩钢板蓝白色建筑。

赶紧再回“铁东”。参观了火车站站前的铁路俱乐部旧址。面朝广场的一面粉饰过,而侧面和内院更具原汁味,素砖墙,风格别具一格,很幸运,工作人员打开铁栅门运送货物,我们趁机混入院内,看了个够。还进到室内,在工作人员的指点下,拍摄了当年修建此楼的俄国人留在楼梯第一个踏步上的磨得光亮的铜铭牌,仿佛提醒我们,它诞生于年的一把年纪。

剩下的时间留给写生。道线边的无人居住的老建筑旁,正好高铁带有铁丝网的砖墙下的阴影可以遮阳,而老建筑正好受光。在墙那边不时驶过轰隆火车的响动中,在嗡嗡作响的苍蝇的侵扰中,在逐渐西斜的阳光中,在三五成群踱来踱去的大鹅好奇的嘎嘎叫声中,完成了一幅水彩写生。之后是一幅更加破烂的木结构房屋的速写和一套马车的速写。对了,这栋木结构房屋破得了得,窗子的口套都已不知去向,以至于让我像观看解剖一样,清晰地看到其一根根腰粗的原木墙体断面。

夕阳西下,这时眼前的色温更让人舒服,画完那一套破马车,与刚刚吃饱草料的马儿对视了一会儿,依依不舍地向其摆手告别,今儿个的采风告一段落。

牛气冲天高铁与高铁站建筑、广场,让这些与铁路有关的老建筑显得更矮、更旧、更卑微、更不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