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西班牙历史沿革第四期
TUhjnbcbe - 2023/9/17 18:22:00
北京手足癣防治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522/8977707.html

马里帝国

(一)马里帝国又名曼丁戈帝国或曼迪联邦,是西非中世纪时的一个强大伊斯兰教帝国,是北部非洲以南的广阔内陆中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古代最重要的伊斯兰文化与财富中心之一。马里帝国兴起于1世纪上半叶,17世纪初灭亡。据阿拉伯文献记载其全盛时期的版图南起热带雨林,北至撒哈拉大沙漠,西抵大西洋岸,东达豪萨人居住地区,首都为尼亚尼。由于天气炎热让西非人需要一种防止食物变质的方法,盐可在高温环境下帮助储藏食物,但西非人自己不会制盐,于是穆斯林从北部带来盐与他们交换黄金。马里控制穿过非洲的贸易路线,因此而获取权力。松迪亚塔是马里的第一位统治者,他使盐和黄金的贸易比以前更加成功。他还建立尼亚尼城(古马里的首都),尼亚尼位于尼日尔河的主要交通路线附近。廷巴克图是尼亚尼的文化中心,这座城市又是商队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最后一站,农民到廷巴克图的市场上出售他们的谷物,商人在那里进行交易。松迪亚塔为他的帝国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即皈依伊斯兰教。人们称他为“曼萨·松迪亚塔”,曼萨的意思是国王。所有的马里统治者都是穆斯林,其中最著名的是曼萨·穆萨。马里本是尼日尔河支流桑卡拉尼河地区的一个小酋长国,由说曼丁戈语的凯塔氏族所组成,一向臣属于加纳王国,以黄金贸易著称,到11世纪中叶逐渐强大。

(二)年松迪亚塔在反抗苏苏人入侵过程中团结曼丁戈人,打败苏苏国王苏曼古鲁的军队,继加纳王国之后成为西苏丹大帝国。松迪亚塔的统治奠定马里帝国的基础,其子继位后继续征战,扩大王国的版图。第9位国王曼萨·穆萨在位时其版图空前辽阔,进入帝国的黄金时代。曼萨·穆萨~年去麦加朝圣,途中大肆挥霍黄金,在伊斯兰世界中留下深刻印象,马里的声名自此远扬西欧。14世纪0年代后一些西方世界绘制的地图上出现马里和曼萨·穆萨的图像,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在~15年曾到过马里,据他的记述当时马里境内秩序井然,商队安全得到充分保证,但内部已开始出现权力之争的迹象。马里帝国采取神化国王的措施,巩固国王权力,如国王不在人前进食,不同人直接交谈等。但对王位继承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常因争夺王位而影响帝国稳定。年后马里发生内乱,此后王位之争层出不穷,国势日趋衰落。14世纪后马里帝国先后遭到莫西人和图阿雷格人的袭击和骚扰,14年廷巴克图被图阿雷格人攻陷。15世纪上半叶一些原来被马里兼并的地区纷纷独立,15世纪中叶马里属国加奥发展成为强大的桑海帝国。

(三)16世纪上半叶在桑海的袭击和摩洛哥的侵略下马里的东部疆域不断缩小,此时西方殖民主义者已逐渐由沿海顺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入侵,西方的贸易(特别是非洲奴隶贸易)引起马里社会内部矛盾,最终使马里土崩瓦解。年皇帝曼萨·穆罕默德三世(一说为穆罕默德四世)试图收复被摩洛哥占据的迭内,胜利在望之际因敌方援兵赶到而失败,有说法认为马里人的失败与部将叛变倒戈有关。年马里末代皇帝马马杜三世在尼日尔河和巴尼河之间被班巴拉人打败,出走到康加巴,帝国告终。马里帝国的居民多数从事农业,种植玉蜀黍、高粱、水稻、棉花,并发展起渔业和养牛业。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的行业,有铁木制造业、皮革制造业等,一些城市还发展起纺织业和裁缝作坊。马里帝国盛产黄金,并控制着西苏丹广大的贸易网,特别是南方产金地区通往北非的贸易,国王垄断着重要物资如马匹和金属等的进口,并从中积累巨额财富。国内外贸易已从以物易物,发展到以玛瑙、贝为货币的阶段,经济繁荣带来城市和文化的发展。伊斯兰教自11世纪传入马里,曼萨·穆萨时期又有很大发展。尼日尔河上的廷巴克图不仅是经济中心,而且是著名的伊斯兰教文化中心,建有巨大的清真寺。

杰内之战

(一)马里帝国兴起于公元1世纪,并成为黑非洲历史上的重要政权。因为在缺乏土生文明基因的撒哈拉以南,他们的管理制度与军事动员体制几乎被后来的所有新进国家所继承,马里帝国的崛起、兴盛和消亡也全都运行在他们的经典模式上。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让撒哈拉地区很早就从大河平原蜕变为大沙漠,源自两河与西亚地区的文明之光很难迅速辐射到沙海以南。在古典时代到中世纪前期整个西非都只有少数的腓尼基、罗马或阿拉伯商人光顾,他们往往依托海船活动于几内亚湾以北的零星海岸,位于内陆的马里就只能通过尼日尔河同外部保持少量联系。此外还有少量使用骆驼的柏柏尔商团会尝试勇闯禁区,开拓着后来滋养西北黑非洲的贸易路线。马里帝国的兴起仰仗于他们最先获得成熟的冶铁技术,11世纪作为帝国主人的曼丁戈人开始成为地区内的主要铁器生产者,靠着这种技术优势让他们在地区内迅速扩张,并和善战的索宁克人结盟。在更北部的毛里塔尼亚沙漠存在依靠奴隶制维系的加纳帝国,曼丁戈人以技术入股,拉着勇武的索宁克人一起作战,最终将加纳从霸主宝座上推翻。苏曼古鲁夺取加纳人的霸权,却为松迪亚塔作嫁衣,随后初具规模的马里帝国便开始四处扩张。一方面向东,沿着尼日尔河而上,控制足够多的可耕作区域。一方面向西,向着下游的几内亚海岸前进。

(二)众多周边部落和族群纷纷跪倒在马里人的铁蹄下,马里人也用铁制工具大量砍伐不适宜人类居住的丛林,最终大量的平地被开垦出来,也让帝国境内成为一个适合骑兵驰骋的战场。进入14世纪马里帝国因手里控制的各类资源而迅速致富,除了尼日尔河两岸的可耕作土地外还有更加外围的畜牧业农场,河流本身也让帝国拥有通向沿海的贸易大动脉,加上骆驼商队的频频南下都为帝国提供足够的商业收入,作为首府的尼亚尼城拥有超过10万的常住人口。马里人除了基本的农牧业外主要依靠黄金、食盐和奴隶吸引阿拉伯与柏柏尔的商人,其中的黄金部分来自帝国境内的金矿,其余则通过纳贡和贸易形势从更南方的贝宁等地输入,当代西非地区还有大量未开采的金矿储量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目光。当时的马里人则用国内的丰富铜储量去交换,食盐也只有少量来自沿海,大部分仰仗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内陆盐矿,这也是马里人最重要的矿藏资源,吸引大量商贾前来进货。奴隶则主要依靠战争与定期劫掠获得也是帝国不断扩张版图的重要动力,马里同样也是伊斯兰教在撒哈拉以南的重要基地。年作为君主的曼萨·穆萨开启自己的朝圣之旅,他从首都尼亚尼出发,途径马穆鲁克王朝治下的埃及,抵达圣地麦加。途径到各地都要一掷千金,从而让世界了解到这个西非帝国的存在。

(三)在这个世纪晚期的加泰罗尼亚世界地图上欧洲人也标注马里帝国存在,并特意绘制比例巨大的曼萨-穆萨形象,关于西非盛产黄金的说法开始在伊比利亚半岛流行,激发后来的大航海时代热情。马里帝国的武装动员体系也是黑非洲地区数一数二的,唯有大陆另一头的埃塞尔比亚和索马里能与之相提并论。军队里的主要成员是弓箭手,他们分别来自帝国境内的16个核心部落。在他们之上是社会菁英们构成的重步兵与骑兵,前者使用类似古埃及形状的盾牌,并持有可用于投掷的铁矛,后者则是地方封建领主和他们的亲属,通过从撒哈拉以北进口的马匹、头盔与锁子甲武装自己。由于有大量的步兵提供远射火力,他们的任务就是在战场上发起群体冲锋,放在缺乏严密军事体系的西非时这样的战法具有很大威慑作用。所有被征服族群也都要为帝国提供部队,靠近北方的部落有更多骑兵,南方的部族就往往只有步兵参战。马里君主们还在宫廷内供养一支常备近卫军,除步兵外有比例不小的骑兵力量。这些菁英战士除了锁子甲外还会给战马和自己都装备上棉甲,既可以抵御大部分弓箭的远距离射击,也适应本地战场的炎热环境。地方领主往往具备勇士称号,其实际作用与欧亚各地的骑士类似,他们会从自己的领地内抽调必要的步骑兵分队,甚至还有负责照料马匹和行李的私人奴隶队伍,生活在北部沙漠区域的图阿雷格人也会作为边境守卫负责商道安全。

(四)由于帝国的领地已横跨数个区域,马里君主还在帝国的南北两头都设立一个总督,前者负责北方防务,尤其是防范不属于自家体系的图阿雷格盗匪,后者负责南方安全,主要维持沿海地区的安全。但他们很快就在本地形成独立集团,并表现出极大的自主倾向。类似的被征服部族君主或总督同样也存在于东部的内陆地区,其中就包括后来建立桑海帝国的加奥人。14世纪中期尤其是在曼萨-穆萨死后马里帝国就因为过度扩张而开始分崩离析,首先是南北两路总督的实质性独立,然后是桑海人在东方的频频作乱,利用被马里帝国统治契机的他们也享受到贸易带来的文明进步以及宗主的所有军政经验。在控制加奥本地武装后桑海人向北占领大量铜矿资源,马里军队企图以东征终结对方,却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攻克那些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尽管城墙等防御设施都依赖夯土建造,但缺乏相关经验的马里人也只有攻城锤和梯子,无功而返的镇压最终动摇帝国宫廷的原有威信。由于马里失去对桑海的控制导致君主的威权受到质疑,进而引起由贵族间的篡位战争,双方都在各自的地盘内穷兵黩武,让更多省份表现出脱离帝国的意愿,加上马里人没有及时提升攻城能力将内战逐步演变为长期对峙。15世纪前期马里宫廷彻底丧失对周边大分部省区的裁判权,北方的图阿雷格人开始南下劫掠,封锁维系帝国经济的沙漠商道。

(五)在东北方重镇廷巴克图失守后桑海人趁机将帝国东部的最重要地区加以占据,这样一来桑海人就控制黄金、奴隶和食盐贸易,建立起自己的新兴帝国。财政吃紧的马里军队无法继续维持战马供应,眼睁睁看着对手成为西非地区内的最强骑兵力量,为了弥补损失的马里军队准备加强在西部和南方的控制力度。然而当年由他们塑造的西非黄金神话正促使葡萄牙人不断沿着海岸南下,在面对这些船只不大而人数很少的先锋探索队时马里麾下不足的小船和弓箭都显得无能为力,他们往往花费很大力气也无法击败装有小型火炮的葡萄牙探险船。后者逐步从几内亚摸索到贝宁建立起不依赖陆地商道的黄金和奴隶产业链,他们出售的商品里还有从欧洲带来的火绳枪与少量铠甲,帮助沿海部落有了更强军事实力,马里帝国的衰败命运也就这样被彻底注定。此后的半个世纪内桑海军队一路向西,在长期拉锯战中穷困的马里军队是越打越少。他们同时向北方的葡萄牙和东方的奥斯曼帝国求助,希望获得足以扭转局势的先进武器,但两者都认为马里过于贫穷,不值得自己花钱得罪其他势力。尤其是葡萄牙人将信仰伊斯兰的马里视为重大威胁,所以只会将有限的武器输入和自己友好的小型国家,马里人就只能逐步向内陆后退,慢慢淡出西方冒险家的视野。

(六)进入16世纪桑海人的扩张被马里人暂时挡住,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恢复往日的军事成就,而更多是因为入侵者已判断当地无利可图,因此在保住即将枯竭的班巴克金矿后马里人就从世界历史记载中暂时消失。他们依然有遭遇桑海人的习惯性进攻,也有继续无助的向葡萄牙宫廷求援,但放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全球化启示阶段都是激不起风浪的小动作,直到这个世纪末复兴帝国的希望才重新出现。此时位于大陆西北端的摩洛哥萨迪王朝崛起,在年的三王之战中他们完败数万葡萄牙王国军队,从此成为英国、荷兰与奥斯曼势力的贸易赞助对象。依靠大量贵族赎金的摩洛哥人开始扩编军队,并采购西欧制造的枪炮来武装自己,再通过收编战俘、叛逃者来提升军事经验。由于忌惮西葡两国和奥斯曼人的海上优势,摩洛哥人将扩张重点放在撒哈拉内陆通道。年他们派出人的远征队南下,在痛苦的越过茫茫沙海后成功杀入尼日尔河流域,由于握有武器与经验优势让他们在汤迪比战役中打败2.2万名桑海士兵,对蜗居在西部的马里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绝好的消息。由于南下的摩洛哥军队很少,所以只能占据廷巴克图和加奥这样的少数大城市。桑海游击队的报复袭击在地区内此起彼伏,加上这支远征军主要由伊比利亚背教者和安达卢西亚后裔组成,所以更忠于具有西班牙血统的犹大帕夏。

(七)在摩洛哥宫廷的猜忌下他们很快形成以加奥为核心的割据势力,到年时摩洛哥王室军队已不堪桑海人的广泛袭击,主动退出撒哈拉以南。犹大帕夏和他的背教者军团成为前桑海帝国的实际控制者,自知人数严重不足的他们转而在本地扎根,通过联姻等手段与黑人封建主联盟,只是因为时间不足显得还非常脆弱。当时的马里国王穆罕默德四世决定利用这个窗口期收复失地,他不仅在自己还能控制的区内进行总动员,还同时向南北两头的总督发去求援信,希望他们看在古老盟约份上来帮助自己。介时北方边区的骑兵和西部沿海的黑人火枪手可以大大提升马里军队的战力,但这个计划很快落空,穆罕默德四世就只能带着原有部队朝着首个目标杰内进发。杰内曾是马里帝国的东部交通枢纽,连接前帝国版图的东西两头,在马里帝国衰退后原本的封建领主成为独立的小邦君主,并成为桑海人的藩属。在桑海帝国毁灭而摩洛哥本土势力撤退后犹大帕夏的背教者军团与之联合,所以这就是一个容易对付的地方小势力。在发现众多马里士兵前来后国王伊萨姆二世便毫不犹豫地向廷巴克图求援,犹大帕夏立刻从非常有限的部队中抽调千名步兵赶往增援,相比当年的汤迪比战役时他们的人数更少,还没有摩洛哥骑兵增援。

(八)为了尽快抵达便选择坐船沿着尼日尔河而下,5月26日援军通过最后一段步行抵达杰内城附近。他们恐怖地发现整座城市已经被数不清的马里人包围,在附近的山丘上还有规模庞大的设防营地,由于守军的顽强抗击和马里军队的攻城技术落后,这座城市才得以在敌人的汪洋大海中幸存。背教者军团立刻展开临战队形,向着疏于防备的对手开火。那些葡萄牙、西班牙、佛兰德斯和意大利的老兵熟练的摆出西班牙方阵式的4-6排射击队形,军中的安达卢西亚人后裔用戟和圆盾组成肉搏方阵,为两翼的火枪手提供掩护。全军一边前进,一边维持火力连续性。马里军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城市本身,面对这次攻击显得猝不及防,大量的弓箭手被背教者们迅速驱散,这支规模不大的援军就这样成功的进入杰内。然而穆罕默德四世并不打算放弃撤退,鉴于对方的援军已经抵达时他估计会有更多敌人陆续赶到战场,所以全军选择解除围攻状态,集中到营地附近等待即将来临的决战。果然大量的黑人同盟军在数日内陆续出现,他们当中除了桑海骑兵外也不乏早已背弃马里帝国的曼丁戈人。考虑到穆罕默德的动员力已大不如前,他的军队数量可能只是勉强超过万人,其余都是为封建主服役的非作战奴仆。

(九)背教者的盟友则广泛来自整个前帝国东部,在总数上并不吃亏。最终杰内国王建议同马里人展开决战,守军选择在一个周五开城出击,并在临行前举行集体礼拜。根据同时代的殖民地战争惯例时背教者军团应该位于他们的中心阵线,非洲同盟军则依次部署在两翼,马里军队也以国王的宫廷近卫军为核心,将地方领主与同盟部落的武装分配到两头。其中使用盾牌与投矛的重步兵正对背教者士兵,而数量很少的菁英骑兵担任预备队。他们在战斗中继续遭到欧式火绳枪的连续射击,但却没有像过去的桑海人那样立刻溃退。但在两翼的战斗中经济实力大不如前的马里军却尽显疲态,他们的骑兵和重步兵数量极少,而继续享有贸易收入的对手却装备精良。正是依靠这些本地盟友们的出色发挥,守军最终在正面交手中取得大胜。穆罕默德在左右人的护卫下撤离战场,但他的残兵也没有出现全盘崩溃迹象,加上背教者势力没有兵力发起追击,所以撤退过程相对顺利,但马里帝国的复兴希望已经随着杰内战役的结束而永远破灭。年马里残部在老国王死后被三位王子瓜分,犹大帕夏也为了获得摩洛哥支持北上重新向苏丹宣誓效忠,但摩洛哥人的增援也没有能让他们牢牢控制所以地方,整个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地区就在这种复杂的多边格局下又度过多年。

加纳帝国

(一)加纳帝国或称加纳王国,非洲一个古代黑人王国,中心在尼日河中上游地区,其前身为00年建立的古加纳王国,在塞内加尔河至尼日河上游之间。年西苏丹索宁克建立加纳帝国,年穆拉比特王国攻陷加纳的首都昆比,逼迫当地人民改信伊斯兰教,此后加纳帝国开始衰微,于0年被马里帝国吞并。加纳帝国是非洲西部古国,西苏丹索宁克人建立。到七世纪在传说已历经二十个王朝,首都加纳城,八世纪末版图包括西非尼日尔河上游和塞内加尔河流域,盛产黄金。因西非对北非的贸易兴盛而繁荣,阿拉伯商人运来盐、织物、杂货、贝壳(加纳用作货币)换去黄金、奴隶、象牙,商道附近兴起瓦格拉、迭内、廷巴克图和加奥等城市。根据口头传说早期的加纳国王是来自北方撒哈拉地区的游牧民族的首领,主要居民是曼丁戈族的索宁克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9世纪0年代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尔·法扎里的著作,阿尔·法扎里称之为“黄金之国”。11世纪的阿拉伯作家阿尔·巴克希的记载较为具体,他写道:“加纳首都由两城组成,一城由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居住,内有12座清真寺。城内有专职的伊斯兰教长、法学家和学者等。他们不从事农牧业生产。另一城有国王居住,其中有一系列园顶房屋,周围有城墙,城外有丛林,外人不得擅入。两城之间相距10公里,其间民房连绵不断。加纳王国的军队有20万人,其中有4万名弓箭手,还有一些骑兵。”7世纪后伊斯兰教的势力扩张至北非,而加纳一直独立于伊斯兰世界之外,并进入版图最为辽阔的时期。

(二)11世纪摩洛哥地区伊斯兰化的穆拉比特王朝兴起,于年侵略加纳,被击退;不过到了年,穆拉比特王国终于攻陷加纳的首都昆比(昆比是否为加纳帝国首都尚有争议),逼迫当地人民改信伊斯兰教。不久恢复独立。此后,分裂为若干小国,国势日衰。年,马里王国代之而兴。“加纳”一词原为该国统治者的称号,后传为国名。一般认为兴起时间在公元-4世纪,全盛时期约在8-11世纪,0年为马里帝国所吞并。统治地域大体在尼日尔河北岸和塞内加尔河上游。相当于今马里共和国、塞内加尔共和国及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一带。00年前后,古加纳王国在塞内加尔河至尼日河上游之间建立。从萨赫勒地带(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带,西起塞内加尔河口东到乍得湖地区)向南远至森林地带的广大区域,分布着一支名为曼德族系的人群。索宁凯人曼德族系分布于萨赫勒地带的族体中的一支,他们是古加纳王国的主体人群。加纳的疆域长期局限于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上游的河间地区。关于加纳的早期发展,据《探索者史》记载,在8世纪末叶之前,曾有44位柏柏尔人君主接连不断地统治这个国家,其中前在位的有22位,之后在位的有22位。8世纪末,一个名叫卡亚—马加·西塞的索宁凯人夺取了国家权力,从此开始了西塞王朝的统治。9-11世纪是加纳繁荣强盛的时代,其领土北起撒哈拉沙漠南缘,南到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上游的黄金产地,西与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的台克鲁尔、锡拉两王国接壤,向东伸展到廷巴克图附近。

(三)加纳在其鼎盛时期是一个拥有众多藩邦的帝国,阿拉伯地理学家雅古比在年写道:“加纳国王是一个伟大的国王,在他的土地上有的是金矿,在他的管辖下有许许多多个王国。主要的藩邦有南方的台克鲁尔、索索、马勒尔等,东边尼日尔河中央三角洲上的一些王国,北边的瓦拉塔、奥达戈斯特等。奥达戈斯特是加纳诸藩邦中最富庶的一个,它是6世纪柏柏尔人在一片绿洲上建起来的一个商埠,位于从北非的西吉尔马萨南下越过撒哈拉沙漠的商道的南方终点,是柏柏尔人的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在台格道斯特发掘出来的一些房屋的废墟表明那些房屋当年是被用作货栈的,当时奥达戈斯特拥有10万名沙漠行商和单峰骆驼,并迫使加纳以外的黑人群体缴纳贡赋。从10世纪末起加纳攻占奥达戈斯特,在这里设一名黑人总督。加纳帝国统治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地区,因为一度垄断西非的黄金交易(后来被马里帝国取代),日常生活又几乎都与黄金有关,加纳帝国又被称为黄金国度。帝国以商业为基础,将其权力范围向外扩展,向北控制食盐进口,向南控制黄金买卖,帝国岁入的大部分都来自对这些和其他一些商品买卖的征税。加纳国王以生产黄金著称,国家规定一盎司以上的金块归国王所有,但金砂可以自由买卖,金价有国王控制。

(四)国王政府还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这种贸易主要以撒哈拉沙漠的盐和地中海地区的铜、干果、贝壳等商品换取西非的黄金和奴隶,贸易税收成为王国的重要收入。据阿尔·巴克希记载:“加纳国王对入境的每一头驴所驮的盐征收1金第纳尔的税,出境税加倍。黄金生产和撒哈拉贸易促进加纳王国的繁荣,到加纳访问过的人都盛赞起宫廷中服饰之华丽,不仅国王及大臣的衣服上带有贵重的金饰,就连卫士手中的盾牌、宝剑也镶有黄金。黄金产自南方的加兰、班布克和布雷等产金区,国王对金矿的开采实行某种形式的垄断,从这个国家的矿山里挖出的天然金块全部归国王所有,只有金砂留给采金的平民。据说国王拥有一块重达15公斤的天然金块,它被嵌在国王的宝座上。金砂产出后经万加腊商人流入萨赫勒地带的商埠,万加腊人由于经常往返于黄金产地与昆比等商埠之间,与阿拉伯和柏柏尔商人之间联系密切,所以较多地接受伊斯兰教。”加纳的黄金在8世纪时就已大量输出到马格里布,马格里布商人深入到加纳的黄金产地,与当地人开展“哑交易”。马格里布商人们从西吉尔马萨出发,前往苏丹边缘地带一个叫作加纳的城市。经历闻所未闻的困难后马格里布人终于来到和金砂之国分界的地方,于是他们敲响随身携带的大鼓,凡当地人民所住之处都能听到鼓声。

(五)商人们确定那些人已经听到鼓声,于是就摆开各人所带的货物,各种商品分门别类陈列,然后他们离开这个地点大约一天路程的地方。这时候苏丹人带黄金来到这里,在每一类货物旁边放上一定数量的黄金,然后离去。接着商人们就来收起放在自己货物旁边的黄金,将货物留下,最后商人们击鼓离去。西塞氏族的图腾祖先是蛇神瓦加杜-比达,据说它在国王即位那天爬出洞穴享受祭品,只有国王和王储有权穿裁剪和缝制的衣服,其余的人则身上裹着一块四角的棉布,富裕的人则裹一块绸子或锦缎。国王穿戴得像妇女一样,带着项圈和手镯。国王被视为具有神性的人,他是作为一个族长来统治国家的,他的宫殿里居住着一个大家族,有他的近亲、奴仆和显贵。他是索宁凯人诸部落的大酋长,又是军事首领,还是宗教首领,支配着王城附近的圣林(王陵)的祭司们。他被认为是索宁凯人诸部落的保护神的子孙,国王坐在一个圆锥形茅屋宫殿里接见自己的人民,倾听他们的诉讼,为他们主持公道。宫殿周围绕着一圈像围墙一样的篱笆,院子里拴着一些披金制马衣的马匹,国王把他的马匹拴在沉重的黄金桩上,以炫耀其拥有的财富和权力。国王的身后站着10个手执盾牌和镶金宝剑的侍从,他的右边是在其宫廷中作为人质的藩邦国王们的儿子。

(六)他们都穿着华丽,头发中间编入黄金,王城的总督和宫廷中的诸大臣坐在国王前面的地上。宫门由良种狗守护着,它们从不离开王座所在的地方,这些狗都戴着金制项圈,项圈上悬垂着一些装饰品。国王到来的时候击鼓升堂,他们把这种鼓叫作“得巴”,是用一块凿空的大木头做成的。民众一听到这种鼓声就聚拢到这里来,当他们来到国王面前时都一齐跪下并用尘土撒在自己头上,这是他们朝见国王的礼节。当国王要死的时候就用木头建造一个圆顶的陵墓,国王死后人们把尸体放在陵寝内一个用毯子和垫子铺成的台子上,在尸体周围放上死者的饰物和武器以及他生前常用的餐具,里面盛满食物。国王的厨师、司酒官和很多奴婢也被置于其死去的主子的身边,然后人们用织物和席子覆盖在棺木上面,贴着地面层层缝合。接着用土隆起一个很大的土墩,土墩周围挖一条壕沟,只留下一条通道。每逢重大节日就杀人祭奠已死的历代国王,王陵位于王城附近的一片丛林里,祭司们住在那里为死去的国王做祈祷,并保护这片丛林,不准任何人入内。国王在这片丛林里设有监狱,只要把什么人弄到那里去,那末谁也就不再提这个人。穆拉比德人崛起于塞内加尔河口一带之后于年洗劫奥达戈斯特,城中一部分黑人居民逃往南方,另一部分则皈依伊斯兰教。20年后阿布·贝克尔指挥的穆拉比德军队征服加纳,于年攻占昆比。

(七)12世纪中期加纳国王及其人民都成了穆斯林,穆拉比德人对加纳的统治只维持11年。阿布·贝克尔于年去世后加纳重获独立,但是穆拉比德人的入侵给加纳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由于烽烟四起造成商路不通,加纳的对外贸易和国家税收受到致命打击。由于穆拉比德人滥加放牧导致水井失修,牧草消耗殆尽,造成沙漠南侵,农耕难以进行,甚至连京城昆比也日渐荒废。在这种情况下加纳以前的藩邦纷纷叛离,加纳国势昌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过关于加纳的衰亡还有另外一个口头传说,瓦加杜(加纳在索宁凯人中被叫作瓦加杜)是一个繁荣的王国,其首都在昆比,其国王的尊号为“马加”或“曼加”,国王属于西塞父系集团。由于受惠于国王的守护神——一条蛇,瓦加杜每年都能采集到大量的黄金,在祭拜这条蛇时都以一名处女作为牺牲。有一年被选作祭品的那名处女的意中人杀死这条蛇,结果意想不到的灾难发生了,垂死的蛇发出可怕的诅咒,从而引起土地的干涸和黄金资源的断绝。自那时起金脉转移到尼日尔河上游的布尔,结果人民四处离散,他们的家园变成沙漠。年摩洛哥的阿尔穆拉比特王朝征服加纳,伊斯兰教从此在西非传播。该王朝对加纳的统治只维持十余年,但破坏加纳王国的农牧业生产极其同北非的贸易关系,使加纳的藩属相继独立,加纳王国从此一蹶不振。1年苏苏丹国王苏曼古鲁征服加纳王国的残余部分,把它变为自己的藩属。0年加纳王国最终为马里帝国所吞并。

西班牙方阵

(一)西班牙方阵是古代一种战斗阵型,贡萨罗·德·科尔多瓦在年那不勒斯取得的经验基础上,经西班牙东北部的阿拉贡王国国王斐迪南二世批准,将他的军队编成20支部队,称为纵队。每个纵队有至0人,混合编有长矛兵、戟兵、火绳枪手和剑盾兵,这些人又编为5个连。这就是自从古罗马步兵中队这种编队形式淘汰后根据兵器使用的有关理论,在西欧建立起来的第一种正规的战术编队。这种纵队从它的实际作战任务来看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营和团,它由纵队司令或上校负责指挥。在后来的20年里西班牙人逐步采用一种称为步兵团的编队体制,来代替中世纪老式的战斗大队。最初每个步兵团由数量不等的几个纵队组成,最后标准化为个纵队,这样每个步兵团总兵力为多人。当步兵团成了西班牙军队的标准编队时剑盾兵和戟兵便消失了,代之以长矛兵和火绳枪手组成的步兵团或称“西班牙方阵”。

步兵方阵是至年间西班牙军队的基本单位,它由一批永久编制人员(在当时还是新鲜事物)和一些人数可变的战斗连队组成。步兵方阵既是战略单位也是行政单位,特别是在16世纪。步兵方阵的永久编制人员是在至年间随着步兵方阵的出现而产生的一项革新,它包括行政职能(军需、监察等)和军事职能。具体构成如下:方阵长统帅步兵方阵,并拥有8人规格的私人护卫。方阵长也是第一连队的队长,通常步兵方阵会以他为名;军士长是步兵方阵的第二级指挥官,他负责步兵方阵战术上的组织以及并担任第二连队的队长;军需官负责步兵方阵的财务工作,有个助手;宪兵长负责维持军纪,有6名助手;首席随军教士手下有两名普通随军教士;首席监督官负责监督;首席医师负责医疗事务;首席鼓手掌管步兵方阵中的所有乐师并负责传递军令。总计有永久编制人员29人。

(二)战斗连队(-):西班牙步兵方阵有两种不同的连队,长矛手连队和火枪手连队。至年间个拥有8个长矛手连队和两个火枪手连队,每连00人的步兵方阵被创立起来。7年4个步兵方阵被派往佛兰德斯,8年它们在理论上各自拥有10个长矛手连队和2个火枪手连队(每连人),另外一些派往意大利的方阵则拥有10个每连00人的连队。所有连队都拥有相同的军官层编制:1个队长及其随从;1个旗手;个乐师;1个监督官;1个随军教士和1个理发师,总计11人。每一个西班牙连队被细分为人数上限为25人,由一名小队长率领小队。一个人的连队有10个小队,00人的连队则有12个小队。西班牙军队中还存在一种由6个人组成的非官方建制,它不是战斗单位,而是一群来自同一连队、同食、同寝、同训练、相互间存在友谊的人,非官方建制对于维持道德风纪和西班牙士兵著名的“军人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十七世纪中叶为了适应当时的战争规模、战术变化和火器的进一步发展,西班牙方阵进行改革,历史上为做区别将后来的方阵称之为改良西班牙方阵。其具体的变化就是大幅度减少长枪兵的份额而增加了火枪兵,大体上长枪兵占百分之二十五,而火枪兵则达到百分之七十五。

(三)这个方阵拥有着更大的威力,只是可惜它被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的军事改革光芒所掩盖。在16世纪的一段时期里这种军事体制统治整个欧洲战场,在兵器技术的发展中出现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向,西班牙方阵中包括着数量相等的火绳枪连和长矛连,但是一个熟练的火绳枪士兵每月最多可挣四个埃斯库多葡萄牙货币单位,而长矛兵最多不会超过三个埃斯库多。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军队曾经威震一时,其原因正是它采用西班牙方阵这种军队体制的缘故。战场上长矛兵排成密集的三个横队,每个横队正面为50至60人,纵深为20列。在四个边角上是排成密集方队的火绳枪士兵,这种坚固而具有机动能力的密集队形其宽度为米,纵深为米。在方阵的四边外侧各排列着一列火绳枪士兵,还派出一独立的分遣队从事小规模出击。由于西班牙纵队作战思想的成功,不久法国也模仿组成地区性的常备部队,它起初称为军团,后又改为团。每个军团由6个大队组成,每大队人,其中包括名长矛兵、00名火绳枪士兵、名戟兵。西班牙方阵的意义在于它运用火器的强大威力和长枪兵左刺战术将传统冷兵器时代军队送进历史的垃圾堆,而其强调的绝对纪律性也为近代军队的建立打下基础。

瑞士方阵

(一)瑞士方阵是瑞士的士兵组成的一种战阵,近代瑞士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出现是在年8月,起初只有三个谷地聚落:乌里、施维茨和翁特瓦尔登。早期瑞士实施的是邦联制度,和古希腊城邦实施的邦联制度差不多。其军事制度是民兵制,每个男性公民都有自备武器装备、补给参加作战的义务,每年农闲时候由各城邦组织集体训练。参加战斗时以城邦为单位组织军团,各军团人数不等,在15世纪瑞士邦联拥有1城邦(后改称州)时最小的军团只有多人,最大的苏黎世军团则有8多人。瑞士的国土在近代属于贫困山区,高大耸立的山脉将瑞士人分割成相对孤立的谷地聚落。瑞士步兵的构成主体都是体格强壮、性格坚韧的山地自由民,瑞士部队没有成建制的骑兵编制,其兵种以步兵为主体,只包括戟兵、长枪兵、弩兵、15世纪加入的少量火枪手这几个有限的兵种。一支成建制的瑞士部队里成员大多为同乡,他们的凝聚力很强,而且山地民族那种坚韧的特性使他们即便承受同时期西方部队难以忍受的伤亡后仍旧能保持斗志和纪律(山地民族的这种特性也同样体现在廓尔喀兵身上)。因为战友都是熟人,他们会时刻注意不让自己违反军规或者作出懦弱的行为,以免将来大家返回家乡后传出一些有损自己名誉的说法。

(二)近代瑞士步兵几乎从未被击溃或投降,在部分战斗中甚至坚持到最后一人,这样的战斗意志在同时期西方部队中基本未出现过。虽然瑞士步兵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也会撤退,但是他们能够在撤退中仍然保持着严格的纪律,并能够随时应对敌方的追击。瑞士步兵有三条不容冒犯的铁律:方阵步兵绝不允许参与追击;第一个逃兵必须当众吊死;只能露天宿营,绝不允许居住在营房中。第一条使用部队在战场上保持完整的队形,第二条对于别的军队看来可能很轻微(例如罗马军团是对整支部队实施十一抽杀令),但是瑞士步兵很怕这一条。第三条纪律让瑞士部队始终保持较强的警惕性和纪律性,他们基本没有被偷袭的纪录,即使在做雇佣兵期间也没有纪律散乱的情况发生,这是其他同时代欧洲强兵(例如普鲁士雇佣兵)所无法比拟的。瑞士步兵的基本编制是00人左右的连,其中左右为当时的主战兵种,其余为远程部队和精锐肉搏部队。14世纪前主战兵种是戟兵,远程部队为弩兵,精锐肉搏部队则按照各自喜好、经济情况选择武器,比较有个性的是晨星棍和卢塞恩锤,前者有铁尖的单手金属短棍,后者类似于钩镰枪。14世纪后主战兵种为长枪兵,远程部队为弩兵和少量火枪兵,精锐肉搏部队全部是戟兵。不过这种配制并不是绝对固定不变的,曾经有过远程部队和肉搏部队1:1的配制。

(三)12-15世纪的瑞士步兵一直都是民兵,其武器装备都要自备。瑞士建国初期就受到奥地利的攻击,那时候的瑞士山民穷得叮当响,能作为武器的只有伐木斧。他们把斧背上加工出一截尖铁(有直有弯)后套在长8-10英尺长的木柄上,并将木柄头部加装长钉,从而改造出很原始且富有民族特色的瑞士戟,后期的这种武器制作得越来越精美,有些斧刃上还镂空出十字纹来。早期瑞士步兵因为穷而完全无甲,早期瑞士戟兵机动力很强,无甲山民的地形适应能力超过当时作为西方步兵主力重装步兵,移动速度仅次于重装骑士。纵队战术发动时三拨戟兵以较高速度接敌,先击溃敌军作为前锋的重装骑士,再与后续步兵交锋。瑞士戟兵单兵作战能力也不差,他们也常常被用作伏兵,这个时期的瑞士人以凶残冷酷而闻名,他们的作战风格是不留俘虏。早期(主要指12-1世纪)瑞士部队并不完全使用方阵作战,他们的进攻战术是纵队战术,这是一种很像罗马方阵的疏散型准方阵战术。冲击阵列也是列,每列由1-2个连组成,每个士兵左右距离是三英尺(这是特意留出的武器使用和后排部队冲击空间),前后距离只有一英尺半,每列的正面宽于纵深一倍左右。密集型方阵战术在早期的瑞士步兵战术中是作为完全防御阵型存在的,当瑞士戟兵处于防御状态时往往把列部队组成个方阵,并以品字型布置。

(四)放在的前方第一方阵中的戟兵将武器平指各个不同的方向,以抵抗敌人对方阵翼侧和后方的攻击。当敌方忙于攻击第一方阵时后两个方阵从第一方阵左右两翼夹击敌军,这个战术屡次击败当时以重甲骑士为主力的奥地利部队。这种战术并不完全固定由哪列部队作为第一方阵,有时候敌军也会绕过突前部队打击后方部队,这种情况下突前部队会向前攻击敌方后续部队,后方攻击部队组方阵固守,侧翼部队尾随突前部队击溃敌军后续部队后一起返回支援被攻击方阵。1世纪末期逐步熟悉瑞士戟兵作战方式的敌军采用一些新的战术,主要是面对这种战术时由重甲骑士下马结密集阵型冲击,并辅以较多数量的弩兵。只需要面对步行骑士时以劈砍为主要攻击手段的瑞士戟兵尚能勉强战胜之,遇到有上大批弩兵压阵的情况时瑞士部队就很自觉的撤退,毕竟无甲部队面对强弩是标准的一箭死。随着敌方战术的改进,瑞士人也对自己军团使用的武器和战术进行改进。瑞士戟兵最大的弱点是无甲和不能阻止重甲敌军的贴身肉搏两项,虽然瑞士长戟的三种使用方法:戟尖突刺、戟刃砍劈、戟背啄击都能破甲,但都存在明显的缺陷。瑞士长戟头重尾轻,突刺时容易失去平衡,较大的重量使其突刺速度较慢,复杂的戟首部件使突刺动作较明显,容易提前格挡。

(五)砍劈和啄击都需要大幅度挥舞武器,一旦开始该动作时敌军很容易趁戟兵前方露出空当的机会近身肉搏,因此瑞士戟兵在新战术中从主力兵种退居辅助兵种。改进后的瑞士军团开始使用密集方阵战术,正是这种瑞士方阵战术在14-15世纪为瑞士步兵赢得欧洲最强步兵的头衔。瑞士方阵的核心是使用超长枪的步兵,这些士兵大多从孩提时代就玩枪类武器。长枪兵的标准装备是一根20英尺的长枪(马其顿方阵兵的最高纪录是18英尺),枪头是长达英尺左右的套管用来防止长枪被砍断,这在古方阵中也有类似体现,后期的瑞士长枪兵也装备单手长剑用以近战。较早的瑞士方阵中只有前2-排士兵才装备头盔和胸甲,后排士兵仍旧无甲。瑞士长枪兵在防御状态时有一种很有效果的防箭方法,排以后的士兵将他们的长枪拄在地上,然后不停摇晃,据说可打飞敌方向该处抛射射的50%-75%左右的弓箭、10%-15%左右的弩箭,不过对直射的弩箭防御就基本无效。瑞士方阵列阵时正面为4到5排长枪兵,以间隔1米的距离横向排开,队列宽度视地形而定。戟兵和弩兵在攻击状态和防御状态下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在攻击状态时候戟兵和弩兵是作为散兵配置在方阵前方或侧翼,防御状态时则配制在方阵中央。

(六)瑞士方阵在世界军事史上第一个采用行军鼓(之前唯一一次记载是斯巴达人组建笛子队确保方阵行进节奏),其指令下达方式结合鼓声和旗语。瑞士方阵一般不独立作战,其配置方法和戟兵防御战术基本相同(至少三个独立的方阵),这种配置方法既能适应复杂地形,也使得战斗中各个方阵的侧翼都得到保护。早期瑞士方阵的大部分成员为无甲山民,它继承瑞士戟兵纵队战术的机动力优势,能以仅次于重骑兵冲锋的速度发起冲锋。而瑞士人严格的纪律和较为先进的指挥协调体系又确保他们的方阵在冲锋过程中保持队形,再加上瑞士山民坚韧的性格让他们在承受重大伤亡的情况下士气不减,这大特点集合在一起使瑞士步兵统治欧洲战场近百年,直到他们被西班牙大方阵所击败。后期的瑞士方阵成员装备较好,不过他们的装备仍是自备,主要是靠做佣兵赚回来的,有些成员甚至装备米兰生产的步兵用全身板甲。方阵成员防御能力的提高降低方阵的机动,但是并未削弱到危险的地步。瑞士方阵并不怕复杂地形的干扰,瑞士人的爬山能力和体格都是上上之选,瑞士军队有善于克服一切天然障碍的美名。不管是深沟、陡坡或是难以逾越的野战工事,瑞士士兵总是能够成功的克服,而且由于他们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即使是伤亡惨重也总能毫不犹豫的向前推进。

(七)他们的最高伤亡纪录是由伯尔尼军团在穆尔腾战役中创下的,面对勃艮第人的弩弓和火炮时全军团人在第一时间伤亡超过人,即便如此但他们还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动方阵冲击,强悍得令人发指。瑞士方阵最大的弱点在于其远程火力和配属兵种的不足,只装备弩弓和少量火枪,无配属骑兵,因此最终被西班牙大方阵击败。西班牙大方阵与瑞士方阵对抗也不容易,先用火器(火绳枪和火炮)齐射,远程火力薄弱的瑞士方阵只能以冲锋来应对。当瑞士方阵冲击时西班牙人则以长枪兵、火绳枪兵混编方阵与之对抗,并用身批重甲、精通剑术的西班牙剑士进行两个方阵之间的小范围侧翼助攻,外围则用装备小型火器的轻骑兵阻滞其援兵、杀伤其侧翼,西班牙人击败瑞士方阵所付出的代价也不小。中世纪末期到一战前的时代是雇佣兵盛行的时代,一方面富有的国家对其采扈制农兵战斗力极为不满,另一方面职业军队数量难以满足其作战需要。一些国家和地区趁势组织雇佣兵出口业务,这样既可以赚取金钱,又可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和瑞士雇佣兵齐名的佣兵有很多,相比其他佣兵团时早期的瑞士雇佣兵属于低档次佣兵,他们的名声不如当时的高地佣兵团(提供高素质步兵)、神圣罗马帝国佣兵团(提供高素质骑兵和剑士)和地中海佣兵团(提供高素质远程部队,如热那亚弩兵)。

(八)瑞士雇佣兵的出口业务从15世纪开始。他们初期名声不显。随着参战次数的增多让他们可以和正规军想媲美的纪律。士气和作战素养逐渐为人所赞誉,并使他们成为雇佣兵市场上的抢手货。当时的瑞士政府为邦联制政府,在和平时期无权指挥各州部队。虽然瑞士政府一直试图阻止大规模的雇佣,以确保国家守备力量的平稳,但一直没有成功。瑞士雇佣兵曾经有过被相敌对国家雇佣的纪录,法西战争时期法国和西班牙都拥有过瑞士雇佣兵,瑞士雇佣兵在战场上同族相争,两个军团消耗殆尽。瑞士雇佣兵虽然有忠诚之名,但是在那个时代他们的名声其实不怎么样,“没有金钱时瑞士人就不给卖命”的话说的就是他们的唯利是图,甚至有过被重金贿赂而叛变的纪录,不过不是在战场上。真正成就瑞士雇佣兵忠诚之名的是7年5月6日发生在罗马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受雇保护教皇的瑞士近卫队为掩护教皇撤离与数倍与己的敌军死战,名士兵中有人战死,罗马教廷称赞瑞士雇佣兵绝对忠诚。各国王室争相聘请瑞士兵作为皇家卫队,其中最出名的法国王家卫队中的瑞士分队。年8月10日多名瑞士雇佣兵组成的卫队履行自己保卫国王的职责,全军战死于凡尔赛宫,无一生还。年瑞士宪法规定禁止国民接受外国军事雇佣,颁布禁令后的唯一特例是,允许志愿者加入以护卫教皇宫殿为职责的卫队。

收复失地运动

倭马亚王朝的入侵

(一)自7世纪起来自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上的伊斯兰势力不断增强,而当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其势力更开始影响西亚、北非等地。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已经延伸至北非的西端,年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开始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并在伊比利亚半岛登陆。他们不时侵扰城镇,而当时伊比利亚的西哥特王国对此并不能作出有力的抵抗,因此阿拉伯人立时起扩张之心,于翌年组织军队出击伊比利亚半岛。年由塔里克·伊本·齐亚德所组织的远征军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向伊比利亚半岛进攻。同年7月19日侵略者在瓜达莱特河一带击溃西哥特人,而西哥特国王罗德里克战死。罗德里克死后西哥特王国后继无人,而倭马亚王朝便趁著西哥特人内部的混乱而开始扩大其支配范围。直至年代末入侵者已经把伊比利亚南部,西班牙境内的安达卢西亚地区完全占据,因此他们便乘胜追击,开始对比利牛斯山北部作出攻势。年伊比利亚大部份的土地已经落入外族人的手中,征服者在统治初期采取宗教宽容政策,实现与当地的西班牙人共存。不过因为信仰上的差异导致当地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加,这令西班牙统治者开始强迫西班牙原住民改奉伊斯兰教,抗拒者则课以重税,不少西班牙贵族抵受不住西班牙的高压统治便纷纷向北边逃亡。

(二)年西班牙贵族佩拉约率领阿斯图里亚斯的西班牙人进行起事,并建立阿斯图里亚斯王国,而这一年就是收复失地运动的肇始。年佩拉约在西班牙北部的科法敦加取得对敌作战的第一次胜利,同一时间坎塔布里亚的佩德罗公爵也把境内的入侵者逐出,此后两国为了增强反对入侵者的力量便进行联姻。佩德罗公爵之子阿方索一世与佩拉约的女儿结婚,两国亦因此统一,阿斯图里亚斯王国更稳固在伊比利亚北部的势力,并准备向南方反攻入侵者。72年法国的宫相查理·马特在都尔战役中取得胜利,成功阻止阿拉伯入侵者向北扩展的野心。而在年后法国的墨洛温王朝灭亡,新兴的卡洛林王室转为倾向扩张的外交政策,令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受到打击。此外倭马亚王朝广大的版图亦导致各地频繁的叛乱,但是倭马亚的统治者对此却束手无策。年叛军领袖阿布·阿拔斯成功推翻倭马亚家族建立阿拔斯王朝,倭马亚家族的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逃亡至伊比利亚半岛,并在西班牙南部的科尔多瓦成立后倭马亚王朝,他更自称自己是“科尔多瓦埃米尔”(埃米尔即总督之意),展开后倭马亚王朝在当地的统治。可是后倭马亚王朝在此时正面对著外忧和内患,先有来自北方西班牙人的反对势力,后有国内阿拔斯王朝支持者的乱事。

(三)年法国新君查理曼率军南下包围萨拉戈萨,但是法国突然发生叛变,查理曼不得不收兵撤退,而拉赫曼一世便抓著这个机会收复被基督教徒夺回的领土。后来法国人再次在年出兵,国王路易一世沿著地中海沿岸攻击后倭马亚的军队,并取得西班牙南部的吉隆纳桥头堡,继续南下攻势。年法军成功占领巴塞罗那,法兰克君主把该地封给巴塞罗那伯爵,让他管理夺回的加泰罗尼亚地区。但是因为法国和加泰罗尼亚在地理上的隔阂,令加泰罗尼亚不久就燃起独立之心,欲摆脱法国的统治。不久后当地的权贵伊内哥·阿里斯塔推翻巴塞罗那公爵,取而代之成为当地的统治者,为了独立的他曾击退后倭马亚的镇压军以及抵抗欲进一步扩张的法国。年新兴的阿拉贡伯国建立,而阿里斯塔亦于年建立起纳瓦拉王国,其后两国的关系趋于紧密,而阿拉贡王国亦在后来通过联姻并入纳瓦拉王国。科尔多瓦的后倭马亚政权在9世纪中叶开始动摇,这个时候各地的总督及贵族纷纷策动独立,而西班牙人也不断发生起事,如托莱多的大规模起事就令后倭马亚王室费近二十年的时间来镇压。阿斯图里亚斯王国亦乘后倭马亚的困局大举扩张版图,10世纪初它就支配杜埃河以北一带的土地。

(四)年阿斯图里亚斯国王加西亚四世迁都莱昂,从此改名莱昂王国,盘踞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可是自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在年即位后后倭马亚王朝就再次恢复统治能力,他先后多次扑灭国内的反对势力。而他亦专注于国内内政,在他的统治下后倭马亚王朝的经济突飞猛进,不但解除倭马亚家族崩溃的危机,更令后倭马亚王朝的国力达至顶峰,成就后倭马亚王朝最繁盛的时代。同一时间自称为伊斯兰教圣母后代的伊斯兰什叶派首领在北非建立法蒂玛王朝,而双方元首都称自己为哈里发,并要求对方臣服于己。因此拉赫曼三世不久后越过直布罗陀海峡直抵摩洛哥,并与法蒂玛王朝军进行交锋。92年拉赫曼三世开始剿平西班牙人势力,并率军北上向西班牙城市发动攻击,97年后倭马亚军攻陷西班牙重镇萨拉戈萨。以莱昂、纳瓦拉、卡斯蒂利亚三地为中心的西班牙势力再次面对入侵势力便开始团结起来,反抗侵略者的再次横侵。99年西班牙军队在锡曼卡斯战役中大败后倭马亚的军队,拉赫曼三世败走北方。此后拉赫曼三世开始针对北非的事务,他曾经控制摩洛哥的大部分土地,但不久就被法蒂玛军夺回。直至96年拉赫曼退守北非的休达,经历远征的失败后他再次把扩张的目光投向伊比利亚半岛。

卡斯蒂利亚王国兴起

(一)自9世纪起莱昂王国的东部就被称为卡斯蒂利亚,即“城堡”之意。92年为了作为对抗的屏障,莱昂国王就在此地设置卡斯蒂利亚伯国,可是卡斯蒂利亚伯爵就逐渐萌生独立的念头,更欲攻占莱昂王国自封为王。年卡斯蒂利亚伯爵费尔南·冈萨雷斯向莱昂王国要求继承王位不果,两国战端因此而开。年莱昂国王桑乔一世被迫放弃王位,不久他与后倭马亚立约,只要后倭马亚出兵援助他恢复王位便答应向后倭马亚称臣及割让土地。年桑乔一世复位,但不承认与后倭马亚王朝的约定,后倭马亚王朝的统治者有鉴于北非战线正处于胶著状态,便转而开展伊比利亚战线,顺便报复桑乔的不守信用。后倭马亚军这次采取了集中兵力一点突破的战略,成功挡住法蒂玛军的进击,同时也再次于锡曼卡斯大败西班牙军,并再次占领巴塞罗那及庞波隆纳。基督联合军处于劣势下不得不求和,最后西班牙各国以向后倭马亚进贡作为双方停战的条件。年后倭马亚王朝的希沙姆二世即位,由于希沙姆未成年让政务由辅政大臣阿布·埃米尔·曼苏尔总揽,一些国内权贵嫉妒其权势,欲除之而后快。曼苏尔便联合卡斯蒂利亚进行反击,不久起事的权贵败亡。曼苏尔便调转枪头突击盟友卡斯蒂利亚,西班牙人势力因而再次团结起来对抗曼苏尔。

(二)曼苏尔巧妙地使用战略成功横扫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巴塞罗那、庞波隆纳及波图等地相继陷落,基督教势力至此完全败北,并全部向后倭马亚俯首称臣,纳瓦拉女王更下嫁予曼苏尔。因此曼苏尔被人称作“神庇佑的胜利者”。经历三十多年后曼苏尔在2年去世,在他去世后的十年间后倭马亚王朝的国势日衰。后来曼苏尔之子自称为哈里发的继承人,并推行优待柏柏尔人的政策,惹得各部族的强烈反感。8年科尔多瓦发生政变,曼苏尔之子被杀,希沙姆二世黯然退位。此时的穆罕默德和苏莱曼二人受到人民拥戴,更被推举为哈里发,但后倭马亚王朝仍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虽然两人都成为哈里发,但穆罕默德二世与苏莱曼不同之处是前者占据著以科尔多瓦为中心的伊比利亚南部领土,后者则没有任何领地。因此苏莱曼向卡斯蒂利亚求援,并成功攻下科尔多瓦。此例一开国内很多的叛乱势力便引入北部的基督教势力来壮大自己的势力,令内乱更趋激化,哈里发的存在变得有名无实。年后倭马亚末代哈里发希沙姆三世被罢黜,后倭马亚王朝正式宣告解体。自此后倭马亚王朝本来的领地被泰法(类似中国的诸侯国)割据,形成小国林立的局面,塞维利亚、萨拉戈萨、托莱多、格拉纳达等地成为这些泰法的割据领地,而彼此间更为了争夺统治权更开始互相攻伐。

(三)随著后倭马亚王朝的衰亡,伊比利亚北部的西班牙人势力再次出现内讧。纳瓦拉国王桑乔大帝为了统一西班牙各国,便向莱昂王国作出攻击以扩张势力,其后他更迎娶卡斯蒂利亚的王后莫内阿东娜·埃尔比拉。年卡斯蒂利亚伯爵加西亚·桑切斯遭到暗杀,令卡斯蒂利亚伯国并入纳瓦拉王国。年桑乔大帝去世,其领地被子女分割,长子加西亚·桑切斯三世得到纳瓦拉,次子斐迪南一世分得卡斯蒂利亚,索夫拉韦为三子冈萨罗·桑切斯所得,最后的阿拉贡由幼子拉米罗一世继承。此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都得到王号,称为“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年斐迪南一世兼并莱昂王国,卡斯蒂利亚-莱昂联合王国正式建国,他更从穆斯林手中夺回托莱多城。年斐迪南一世在远征瓦伦西亚的途中病逝,因此卡斯蒂利亚-莱昂联合王国开始分裂,形成由长子桑乔二世统领的卡斯蒂利亚、次子阿方索六世管治的莱昂及三子加西亚管辖的加利西亚三国。可是三人都想完全继承父亲的江山,战争一触即发。其后阿方索六世在1年被三弟加西亚打败,更在2年被兄长桑乔二世逼使败走托莱多城。

(四)在托莱多城中他学到大量的宗教知识,同年其兄长桑乔二世遭阿方索六世派人暗杀,阿方索六世复位。此后阿方索立刻进攻加利西亚等地,以进一步兼并兄弟的领土,而卡斯蒂利亚-莱昂联合王国亦再次统一。年纳瓦拉国王桑乔四世亦遭行刺,阿方索六世趁机大举入侵纳瓦拉。可是机智的阿拉贡国王桑乔·拉米雷斯先发制人,继承纳瓦拉王国,令阿方索六世无可奈何。其后阿方索六世向南扩张,征服南部的泰法诸国,而一些主要的泰法选择向卡斯蒂利亚进贡而避免战祸。年阿方索六世完全掌握托莱多王国的支配权,不久国内发生叛变,反对托莱多国王的萨拉戈萨王国和塞维利亚王国请来阿方索助战。年托莱多陷落,阿方索更在翌年攻坚瓦伦西亚,阿方索在攻陷托莱多王国后自称“全西班牙皇帝”。6年由摩尔人领导,北非毛里塔尼亚的穆拉比特王朝正式建国。开始北征的穆拉比特王朝在年支配摩洛哥和加纳王国,两年后的年塞维利亚、格拉纳达及巴达霍斯等国为了抗衡日益强大的阿方索六世而向穆拉比特王朝借兵,穆拉比特君主伊本·优素福打算以此扩充势力便欣然答应。

(五)同年6月0日优素福亲率大军登陆伊比利亚半岛,并与泰法各国的联军会师北上,前去解救被阿方索六世大军包围下的萨拉戈萨。10月2日卡斯蒂利亚军与穆拉比特王朝为首的泰法联军相遇,爆发萨拉卡战役,结果卡斯蒂利亚军大败,阿方索六世撤退。自此阿方索的威信大减,而凯旋的泰法诸国则开始坐大,更停止向卡斯蒂利亚进贡。穆拉比特王朝军返回摩洛哥后,心有不甘的卡斯蒂利亚军重整旗鼓,再度开辟南方攻势,穆拉比特军再次受到泰法的求援。年优素福第二度登陆伊比利亚半岛,次年包围托莱多城,可是泰法诸国并不对穆拉比特军作出支援,而是向卡斯蒂利亚秘密讲和,这使得优素福大怒撤退。年为了报复泰法各国的背叛,优素福第三次登陆伊比利亚半岛,强行以武力征服泰法各国以作报复。优素福在登陆后快速征服科尔多瓦和塞维利亚,年攻下里斯本,年他乘著瓦伦西亚城主熙德逝世之机大举侵占此城。1年优素福辞世,其子阿里·优素福继位。可是穆拉比特王朝的气势没有退却,阿方索六世也没有有效的策略击退敌人,结果两军在年的会战中令阿方索失去了儿子和惟一的继承人桑乔。年萨拉戈萨被穆拉比特王朝军占领,伊比利亚南部完成统一。

(六)萨拉卡战役是年10月2日发生于北非穆斯林国家阿尔摩拉维王朝和西班牙基督教国家卡斯蒂利亚之间的战役,参战者有卡斯蒂利亚和阿尔摩拉维王朝,结果是阿尔摩拉维王朝全胜。优素福·伊本·塔什芬应安达卢西亚三王(穆塔米德等)的请求带领来自摩洛哥的7名战士来到安达卢西亚,他随大军一道前进开往安达卢斯北部,抵达萨拉卡。阿尔摩拉维德军队从安达卢斯各地集结军队使他的军队人数达到万人,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亦率领6万人的军队抵达战场。双方统帅在战前互通消息,优素福·伊本·塔什芬给敌人三个选择:改信伊斯兰教;缴纳人丁税;或者打仗。阿方索六世选择与阿尔摩拉维王朝开战,在星期五拂晓发动进攻。尤素福·伊本·塔什芬将大军分作三个师:第一师1.5万人,由穆塔米德统领;第二师1.1万人,由尤素福本人统率;第三师是4名装备印度刀剑和长标枪的非洲黑人士兵。穆塔米德和他率领的一个师单独对抗阿方索六世直至下午,然后尤素福·伊本·塔什芬率部加入战斗,将阿方索六世及其军队团团围住。阿方索的部队惊惶失措,开始丢失阵地,接着尤素福命令第三师进攻,结束战斗。

(七)阿方索的部众伤亡惨重,阵亡人数超过59人,只有名骑士历尽艰辛回到卡斯蒂利亚。阿方索六世在战斗中生还,但失去一条腿。战场萨拉卡在英语意为湿滑之地,因为当日血流遍地,士兵在战场上到处滑倒,基督教文献称其为萨格拉加之战。不考虑同时代的统计数字(参战人数通常被大大夸张)时卡斯蒂利亚的大军人数在1.4万人左右,包括0名骑马的骑士,至少一半人阵亡。受伤的国王和大多数贵族得以幸存,但仍有不少人未能生还,包括罗德里格·穆尼奥斯伯爵和维拉·欧弗格兹伯爵。阿尔摩拉维王朝一方的伤亡也很惨重,尤其是达伍德·宾·艾萨率领的部众,他们的营地甚至在战斗开始一小时后即被巴达霍斯总督穆塔瓦基勒·伊本·阿夫塔斯洗劫。塞维利亚总督穆塔米德在第一波冲击中受伤,但在阿尔瓦·法涅兹率领的卡斯蒂利亚首轮冲锋的艰难时刻,穆塔米德的英勇为安达卢斯军队树立榜样、鼓舞士气,阵亡者包括一位来自科尔多巴的广受欢迎的阿訇阿布尔·阿巴斯·艾哈迈德·伊本·鲁梅拉。据说尤素福在屠杀面前失去勇气,又因其继承人之死不得不暂时返回非洲,因此尽管野战军大部覆没,但卡斯蒂利亚没有丧失多少领土。

穆斯林势力衰弱

(一)在年建国的阿拉贡王国早期受到西方的纳瓦拉、南部的萨拉戈萨、东边的加泰罗尼亚三大强势所包围,令它的领土扩张受到限制。年纳瓦拉国王桑乔四世遭到行刺,拥有纳瓦拉继承权的阿拉贡王国和卡斯蒂利亚王国便同时向纳瓦拉进攻以争夺领土的继承,阿拉贡的桑乔·拉米雷斯因先取得庞波隆纳而成为纳瓦拉国王,稳固当地势力以后阿拉贡国王立刻向南方出兵。年威武的阿方索即位后阿拉贡的攻势变得更积极,更在年自穆拉比特王朝手中夺回萨拉戈萨,自此伊布罗河的中游成为阿拉贡王国势力范围的中心。年阿方索在弗腊加战役中身受重伤而离世,其国土被两个儿子——拉米罗二世和加西亚四世所瓜分,令纳瓦拉王国再次分裂出来。三年后拉米罗与世长辞,由于他膝下无嗣,所以阿拉贡王国由女儿佩德罗尼拉继承。而佩德罗尼拉的丈夫正好是巴塞罗那伯爵,这使得加泰罗尼亚得以和阿拉贡王国合并,并形成加泰罗尼亚-阿拉贡联合王国。而收复失地运动的另一主角葡萄牙王国也在此时建国,11世纪中叶它处于科英布拉以北的莱昂王国(卡斯蒂利亚-莱昂联合王国)的支配下。年阿方索六世的女婿勃艮第的亨利被封为葡萄牙伯爵,而其子阿方索·恩里克斯则欲策动独立,摆脱与莱昂王国的臣属关系。

(二)年阿方索·恩里克斯战胜穆拉比特王朝军,乘机策动独立,自封为葡萄牙君主阿方索一世,而当初强烈反对葡萄牙独立的莱昂王国在罗马教廷的调停下只好在年承认葡萄牙的独立。1年阿方索一世攻陷穆拉比特王朝统治下的里斯本,形成版图逐渐扩大的葡萄牙王国。年阿方索七世即位为卡斯蒂利亚国王,一如既往的他继续向南方进行攻势,以分割伊斯兰的势力。此时穆拉比特王朝恰巧受到伊比利亚南部的叛乱所扰,而这些叛乱大多都是由基督教徒所发动,或是对统治阶级有所不满的阿拉伯人所发起的,而阿方索看准这个时机援助这些希望复国的旧泰法诸国遗臣,以推翻穆拉比特王朝。曾一时控制整个伊比利亚南部的穆拉比特王朝开始进入暮年,年自称“马赫迪”(伊斯兰救世主之意)的伊本·图迈尔特在摩洛哥发起动乱,并开始带领穆瓦希德人对穆拉比特王朝进行攻击。1年穆拉比特首都马拉喀什沦陷,穆拉比特王朝灭亡,由阿尔摩哈德王朝取代。随著穆拉比特王朝的崩溃,大量的独立势力再次在伊比利亚南部诞生,泰法割据的年代再次来临。可是南部的分裂状态并不持久,新兴的阿尔摩哈德王朝受到阿方索七世的支援下成功征服伊比利亚南部大部分的领土,并与北部基督教国家势力对峙著。

(三)12世纪后期阿尔摩哈德王朝和北部的基督教各国势均力敌,基督教各国都把重心放于扩大自己的势力,统一战线不太可能。而据地在北非的阿尔摩哈德王朝亦只留意东方的发展,对伊比利亚没有太大的作战能力,这样的势力均衡令双方都没有决定性的局面可以突破。当阿布·优素福·叶尔孤白即位后这个情况有所改变,5年他率军击破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八世的军队,后来叶尔孤白于7年更连下马德里及托莱多两城,基督教各国势力开始受肘。伊比利亚半岛的势力平衡开始向阿尔摩哈德王朝倾斜过来,令基督教各国开始陷入失势的危机。情况在几年后有所改变,8年英诺森三世当选为罗马教皇,以弘扬罗马天主教的威信和击退伊斯兰势力为目标的英诺森三世,开始向西班牙各国号召,停止彼此的斗争,开始向伊斯兰势力作出抗衡。结果形成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以阿方索八世为首的西班牙军队、来自中欧的十字军骑士以及葡萄牙及莱昂王国的军队开始向伊比利亚半岛集结,阿方索的军势迅速增加。在此时纳瓦拉国王桑乔七世及阿拉贡国王佩德罗二世也率领大军到来,西班牙联军已经集结六万之众,西班牙联军准备开始向阿尔摩哈德王朝为首的外族势力发动总攻击。

(四)年7月16日以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八世为首的五万西班牙联军和以阿尔摩哈德王朝埃米尔穆罕默德·纳西尔领导的十二万外族军队在西班牙托洛萨展开旷日持久的激战,这场战役最后以西班牙联军的胜利而告终,而阿尔摩哈德王朝军损兵六万馀更令阿尔摩哈德王朝在伊比利亚的势力被大大的削弱,不过西班牙各国无法好好把握这个机会一举清除伊比利亚的外族势力。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的国王都在战后不久逝世,而他们的子嗣却因为争夺王位而导致国家内乱。急于独大的莱昂王国与葡萄牙王国虽然得以扩张势力,但仍未能进一步削弱阿尔摩哈德王朝的势力,结果西班牙各国耽误近十年才能再次反攻外族势力。自托洛萨战役尝败绩以后阿尔摩哈德王朝开始衰落,年纳西尔的继承人优素福二世去世,因而出现继承人之争。有三人同时被拥立为哈里发,内乱更趋激化。同时间摩洛哥的柏柏尔人也开始作乱,动摇阿尔摩哈德王朝的统治,很多地方势力从王朝中分裂出来。基督教势力有见及此开始再度反攻,入侵伊比利亚南部。

(五)年莱昂王国与葡萄牙王国协同入侵伊比利亚西南部,莱昂攻下梅里达、巴达霍斯等地,葡萄牙则攻占艾瓦斯等地。后来葡萄牙与阿拉贡联合攻击巴利阿里群岛,并在年将之置于控制之下,其后两国瓜分之。同年年末莱昂国王阿方索九世逝世,卡斯蒂利亚国王斐迪南三世继承整个莱昂王国,两国实现统一,以后皆称呼为卡斯蒂利亚王国,版图大幅度扩张的卡斯蒂利亚攻势再度扩大。年6月29日科尔多瓦被占据,年初穆尔西亚被卡斯蒂利亚压制,直至夏季攻势卡斯蒂利亚已经攻取卡塔赫纳、洛尔卡等地。阿拉贡亦于年夺回瓦伦西亚的控制权,此后亦大举侵占其他地方,逐渐地西班牙势力已经扩展至格拉纳达以东。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亦签定协定,共同分割两者征服所得的土地。年穆罕默德一世建立奈斯尔王朝,这也是穆斯林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一个王朝,年它攻陷格拉纳达,并在年迁都于此。对于他们来说格拉纳达拥有内华达山的天险可守,基督教势力无法轻易的越过这道天然屏障。

(六)而奈斯尔王朝就是透过巧妙的外交策略得以生存,它经常寻找基督教国家作为同盟或是依附的对象,6年卡斯蒂利亚发动的塞维利亚围城战中奈斯尔大军便在卡斯蒂利亚的指挥下进攻塞维利亚城。4年卡斯蒂利亚对奈斯尔王朝施加压力,后者便向北非的马林王朝求助,成功解围。奈斯尔凭藉其地理上的优势对北部的基督教国家及南部的伊斯兰国家加以利用,得以久安至年。而在首都格拉纳达有大量的西班牙人以及其他民族混居,造就出其文化及经济上的繁荣,城内的清真寺——阿尔罕布拉宫就是奈斯尔王朝繁华的见证,这个西班牙经典建筑更于年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6年卡斯蒂利亚围攻塞维利亚,塞维利亚经过两年的苦守后终于在8年11月2日开启城门,正式投降。控制塞维利亚后卡斯蒂利亚军大举南侵,至1年已到达直布罗陀海峡一带。在此时除了位于格拉纳达的西班牙最后一个由穆斯林建立的奈斯尔王朝外,伊比利亚半岛的外族势力已经退却。

西班牙王国诞生

(一)奈斯尔王朝得以久安年全因其高明的外交技巧,西班牙人势力出现分裂也是主因之一。阿拉贡王国自年代攻克巴利阿里群岛以来便以开拓地中海出海口为目标,而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则欲建立一个海上强权并向非洲及北海进发,至于纳瓦拉王国则在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两股势力间挣扎求存,所有伊比利亚基督教国家中只有卡斯蒂利亚仍然和奈斯尔王朝对峙。然而卡斯蒂利亚急速扩充的版图只为统治者带来烦恼,在年至1年间其版图扩充数倍,可是这使得国内对一些偏远地区的统治出现困难,而通过征服及联姻所得到的莱昂、托莱多、科尔多瓦等地仍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使得卡斯蒂利亚出现政治分裂。此时卡斯蒂利亚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政治联合体,而非一个真正的王国,因此国内常常因为继承人的问题出现纷争执,内部纷争不息。0年卡斯蒂利亚的发展方针转向非洲,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世看见积弱的阿尔摩哈德王朝,便抓紧这个机会跨越直布罗陀海峡大举入侵摩洛哥。同时北非的马里尼德王朝也对苟延残喘的阿尔摩哈德垂涎三尺,便出兵直取之。9年马里尼德军拿下阿尔摩哈德首都马拉喀什,阿尔摩哈德王朝灭亡,形势转为卡斯蒂利亚与马里尼德的对峙。年马里尼德王朝军从北非及伊比利亚两条战线开始攻击卡斯蒂利亚,但一直处于胶著状态。直至14世纪中叶马里尼德出现内乱令卡斯蒂利亚处于上风,一举反击马里尼德令马里尼德退回北非,而这一次也是外族势力对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一次入侵。

(二)年登基的卡斯蒂利亚国王佩德罗为了强化王权开始进一步翦除具继承权的亲属,这使得卡斯蒂利亚开始发生内乱,特拉斯塔马尔伯爵恩里克得到阿拉贡王国的援助对抗佩德罗一世。此时英法百年战争开始在欧洲打响,双方都各自请来英法两国来支援。国外势力的加入令内乱更趋激化。年恩里克成功排除佩德罗一世成为卡斯蒂利亚的恩里克二世,卡斯蒂利亚亦因而变为特拉斯塔马尔王朝。年卡斯蒂利亚公主伊莎贝拉(后为伊莎贝拉一世)与阿拉贡王子斐迪南(后为斐迪南二世)成婚,她后来在4年即位,而斐迪南也在9年登基,两人并称“天主教双王”,两国亦趋于统一,并诞生日后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王国。年奈斯尔王朝发生内乱,新生的西班牙王国立刻趁此作出入侵以完成统一大业。年西班牙军完成奈斯尔西边的压制,而东边的控制也在年完成。年西班牙军对奈斯尔王朝的首都格拉纳达进行包围,格拉纳达的守城军与西班牙军陷入近两年的苦战。年1月6日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沦陷,奈斯尔王朝灭亡,历时近七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终于完结。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政权经历数个世纪之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彻底击败伊斯兰势力,使得西班牙、葡萄牙的统治者相信上帝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从而产生强烈的宗教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正是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亚洲、非洲开拓殖民地的动力之一。哥伦布就是在伊莎贝拉一世与斐迪南二世资助远航美洲的,当时收复失地运动刚刚完成。

(三)伊斯兰政权对非穆斯林的臣民收取较高的税收,宗教政策较为宽容,而西班牙、葡萄牙政权则是武力强迫摩尔人、罗姆人和犹太人或者离开或皈依基督教,而皈依基督教的人后来再次受到迫害。格拉纳达合约签订于年11月25日,签署双方为格拉纳达的苏丹与天主教双王,该条约提供一个简短的停战协议。格拉纳达埃米尔国的主权让渡给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共主联邦,收复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意味着收复失地运动结束,西班牙成为一个统一的天主教王国。格拉纳达条约于年11月25日,在格拉纳达的苏丹波博迪尔(即穆罕默德七世)与西班牙的天主教双王(即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和西西里岛费迪南二世国王和伊莎贝拉一世女王)之间被签署和批准。格拉纳达合约的签定在围攻格拉纳达的年春季战役开始前,它结束始于年的格拉纳达战争,拔除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收复失地运动结束,西班牙的版图扩展成一个统一的天主教王国。格拉纳达合约也被称为格拉纳达的投降,该条约提供一个简短的停战协议,其次对格拉纳达摩尔人的酋长国(格拉纳达埃米尔国)的主权让渡给西班牙的天主教双王的时间进行限定,最后期限为年1月。条约保证格拉纳达人(包括最有权势的人物)的投降、返回、宗教宽容和公正的待遇,最初天主教征服者实施和加强该合约中慷慨的条款,格拉纳达成立联合市议会,穆斯林被允许选举自己的代表。

(四)尽管西班牙的天主教士们多次施加压力,但费迪南二世国王还是选择以自由放任政策对待穆斯林。赫尔南多·达·塔拉韦拉他是一个一个改宗者出身的修士,以他的节制和虔诚而闻名,他被任命为格拉纳达大主教。他以“天主教推理”为基础,而不是“惩罚和鞭笞”而出名。当费迪南和伊莎贝拉在年夏天访问格拉纳达时他们受到市民热情的欢迎,其中不乏穆斯林,同时红衣主教弗朗西斯科·希梅内斯·达·西斯内罗斯、托莱多大主教抵达格拉纳达开始与塔拉韦拉一起工作。西斯内罗斯不喜欢塔拉韦拉的做法,并且把不愿配合的穆斯林(特别是穆斯林贵族)送到监狱严刑逼供,直到他们同意皈依天主教。皈依率增加给了西斯内罗斯底气,西斯内罗斯加大力度并在年十二月告诉教皇亚力山大六世有三千穆斯林在一天内皈依天主教,西斯内罗斯自己的教会委员会警告说这些方法可能会违反条约,十六世纪的圣徒传阿瓦尔·戈麦斯达·卡斯特罗描述的方法为“方法不正确”。年12月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强制皈依和一个涉及当局企图将一个归化的穆斯林妇女从天主教中再改宗的事件,阿尔拜辛格拉纳达穆斯林区开始公开武装叛乱,塔拉韦拉和滕迪利亚将军通过与穆斯林谈判缓解这一情况。同时西斯内罗斯被传唤至塞维利亚法院解释他的行动,他相信如果叛军皈依天主教,天主教双王会发布叛军集体赦免。因此格拉纳达城市名义上成为天主教的城市,并且格拉纳达条约开始瓦解。

科法敦加战役

(一)年一支总数达1.2万人的摩尔人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这代表始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扩张运动终于达到新的高峰,这支倭马亚王朝北非埃米尔穆萨派遣的大军在后来的瓜达莱特战役中轻易击溃西哥特王国的主力军2.5万人。西哥特军队的溃败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即末代国王罗德里格在战场上失踪,从此群龙无首的西哥特王国陷入混乱中,倭马亚军队趁机一路向北推进。除了少数据点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外他们没有遇到任何有力的反击,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穆斯林军队就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顺利建立统治,西哥特王国的贵族和基督教徒蜂拥逃往半岛的北方,那里连绵不断的群山和崎岖的海岸海角成为躲避异教大军的最好藏身之所。随着王国的中央政权被倭马亚人摧毁,各地的西哥特领主均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自治,同时也向已经占据伊比利亚腹地的强大势力俯首称臣。原本居住在经济中心地区的基督徒开始涌入周边乡村,也就增强这些原本无足轻重的边地领主的实力。在完成伊比利亚征服之后穆斯林君主的目光更多投向比利牛斯山北面的富饶地区,从而放松对伊比利亚边缘地区的控制。在那些倭马亚封君察觉不到的角落中上帝与安拉信徒实力对比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就是在这个敏感的时期出现收复失地运动的第一位英雄豪杰——阿斯图里亚斯的佩拉约。

(二)关于佩拉约的生平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所以不免有一层神秘色彩,大致可以确定佩拉约出身贵族,是加利西亚公爵法维拉的儿子。法维拉在倭马亚官员的许可下统治着加利西亚地区,但他在加利西亚的统治很不顺利。编年史不止一次提到他与强大领主——西哥特贵族维提萨之间的不和谐音,比如维提萨试图吞并加利西亚,又说到法维拉被维提萨大军包围。故事的结局是维提萨在托莱多剥夺佩拉约的继承权,并处以流放之刑。不过谁都不曾料到这一出半岛上司空见惯的宫廷斗争戏,却拉开漫长而光荣的伊比利亚收复失地运动的序幕。被流放于阿斯图里亚斯的佩拉约受到附近穆斯林贵族的器重,被委任以治理当地的责任。这种统治有时候也会和穆斯林统治者产生冲突,比如莱昂的领主姆努萨曾经听到佩拉约的妹妹是当地有名的美人,就委托在瓜达莱特战役中统领柏柏尔军队的名将塔里克·伊本·齐亚德去俘虏佩拉约,显然是希望以哥哥换取妹妹。不过这样的图谋没有得逞,或许正是因为计划失败促使佩拉约在阿斯图里亚斯地区竖起造反的旗号。和很多大规模的造反相比时佩拉约在阿斯图里亚斯当地的反叛可谓微不足道,其反叛的第一个行动是不再缴纳基督教徒必须缴纳的保护费——吉兹亚税,也就是说从经济上不再承认与伊斯兰统治者的主从关系。吉兹亚是一种曾经在伊斯兰国家向非穆斯林人民实施的人头税,征税对象是有体力当兵及有财力缴税的成年男子,不包括奴隶。

(四)依照伊斯兰教典《古兰经》的记载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必须始终和不信者作战,直到异教徒缴纳吉兹亚税为止。一开始派去镇压佩拉约叛乱的兵力并不强大,此时和北方法兰克人的战争吸引伊比利亚穆斯林军队的全部注意力,这也让佩拉约得以采取更为激进的行动。他开始小范围的进攻北方的穆斯林驻军,获得成功之后甚至主动向希洪和莱昂的统治者姆努萨发起挑战,将后者赶出伊比利亚北部。从阿斯图里亚斯刮起的反叛风暴至此终于成为倭马亚贵族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将权力中心设在科尔多瓦的倭马亚王朝起初对于佩拉约的反叛反应依旧消极,对于他们来说与其将军队投入贫穷的北部山区和边民们缠斗,不如进而掠夺富饶的高卢地区,或者转用于稳定半岛腹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来的更划算。就算投入的兵力并不多,佩拉约也无法在战场上占据任何优势。强力的柏柏尔军队曾数次收复阿斯图里亚斯,将佩拉约的军队驱逐到山区深处,但等到主力撤走后佩拉约就下山来夺回自己的领地,并继续骚扰穆斯林驻军。这种打打停停的游击战对佩拉约是有利的,但倭马亚王朝会一直放任阿斯图里亚斯的基督教叛乱,不过是因为他的军队主力都集中在比利牛斯山以北而无暇分身罢了。

(五)年法兰克人在图卢兹击败倭马亚军,这是伊斯兰运动登陆欧洲之后的第一个重大战略挫折,倭马亚王朝经略高卢的梦想归于泡影。但附带的好处就是穆斯林军队腾出手来,可以专心对付阿斯图里亚斯这个伊比利亚半岛上惟一的眼中钉。准备开往北方的讨伐军组建工作并非草草了事,从领军者的选择上也能看出虎踞伊比利亚的穆斯林君主们并不是无能之人,除了中军主将阿尔-卡玛和前莱昂领主姆努萨之外还有附庸于穆斯林政权的基督教塞维利亚地区主教奥帕,穆斯林上层希望利用这个傀儡主教达到安抚北方士气旺盛的基督徒反叛者的目的。整支大军的人数根据记载有18万人之多,自然这是中世纪记载中常有的夸张,阿斯图里亚斯地区地险民贫,难以支持18万大军的征讨行动。派遣一支小型精干的军队快速击败佩罗约才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佩拉约能够召集的军队人数很少,他也完全没有靠堂堂之阵击败穆斯林讨伐军的打算。和之前的几次穆斯林军队来犯时的应对策略一样,他率领少部分人马撤退到阿斯图里亚斯的深山中,全军加起来不过人。他们退守到一个叫做科法敦加的地区,这里有着一个两山夹一谷的地形,在险峻的山中一条狭长的山谷穿山而过。

(六)大军进入山谷之后兵力无法展开,人数优势没法发挥,这正是兵家眼里最理想的埋伏地点。穆斯林军队到达科法敦加后遣使进行一次招降,却遭到藏在山谷里的基督教反叛者的一口回绝,于是阿尔-卡玛下令其麾下精锐步兵向进入山谷,准备在峡谷的深处将基督教徒们一举歼灭。阿尔-卡玛敢于深入峡谷,除了人数上的优势之外穆斯林军队的中坚组成部分柏柏尔人是久经沙场的战士,虽然其步兵名号不如著名的北非轻骑兵响亮,却是强悍而实用的战斗单位。这些北非步兵不但精通沙漠作战,对于山区征战也很有心得,即便预感佩拉约有不少人马在峡谷两侧高处埋伏,柏柏尔人自信能迎面攻山将其击败。当穆斯林军队冲入峡谷中时埋伏在山谷两侧的基督教叛军果然杀出来,向山谷底部的敌人投掷石块和射箭,柏柏尔人则一面以弓箭还击,一面开始向上攀登。基督教徒人数虽少,武艺也不如沙漠部落的战士精熟,但毕竟居高临下。这些西哥特的后裔还没有完全丢掉祖先的尚武精神,在阿拉伯人的描述里伊比利亚基督徒们使用弓箭的功夫并不比骄傲的北非战士们逊色,不过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无法压制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穆斯林军队。战斗的转折在于佩拉约的一招妙棋,他和少数精锐战士藏身在峡谷内一个隐秘的地洞里。

(七)当两军在山坡上激烈厮杀时看准穆斯林军队中出现的疲态的佩拉约率领这支突击队突然从地洞中杀出,猛然冲入穆斯林军中,和山顶的敌军缠斗中的穆斯林军队毫无准备,被这支奇兵杀的大败。他们前军压迫后军,在促狭的谷地中很快造成混乱,山顶上的哥特军队也趁机冲杀下来,对穆斯林军形成三面夹击。在基督教的历史记载里这是一场对异教大军毫无怜悯的大屠杀,但穆斯林的史学家将其描述为一场无足轻重的小挫折,穆斯林史学家尽可能的轻描淡写这次失利,将佩拉约和他规模很小的军队称呼为“佩拉约和他的三十只蠢驴”,毕竟穆斯林惯于将不信教者比喻为驴子。无论两方记载如何冲突,穆斯林军的统帅阿尔-卡玛阵亡的事实是确凿无疑。撤退中的穆斯林军队还遭到附近自发赶来的阿斯图里亚斯农民的截击,损失数百人。佩拉约的军队以得胜之师的形象迅速召集到伊比利亚北部大批基督教武装的加入,他们顺势攻克普罗阿萨城,杀死前莱昂领主姆努萨。这场胜利的意义对于整个伊比利亚的基督徒的意义却是巨大的,在科法敦加之战的鼓舞下佩拉约获得阿斯图里亚斯当地豪强的支持,被正式推举为阿斯图里亚斯的统治者。阿斯图里亚斯成为第一个摆脱穆斯林统治的伊比利亚基督教国家,从这个不被倭马亚王朝注意的边陲角落开始,长达数百年的基督徒收复伊比利亚的光荣征程开始了。

#世界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班牙历史沿革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