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类型: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
编制单位: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推荐单位:哈尔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一、村庄概况西华村、红新村位于料甸镇西南角,两村西与盛新村相连,南与阿什河街道城建村接壤,东与海沟村相连,北与新发村为邻,南与海沟村相连。村域距阿城主城区约6公里,通过哈亚公路10分钟以内可到达阿城主城区。西华村下辖7个屯,红新村下辖4个屯。年底,西华村户籍人口为人,户,红新村户籍人口人,户。村域土地总面积.60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63公顷,占比89.71%;建设用地面积.74公顷,占比7.82%;其他用地面积10.25公顷,占比2.47%。西华村是典型的农牧产业为主导的北方村庄,属于集聚提升类村庄。红新村是典型的朝鲜民族村,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属于特色保护类村庄。
二、规划构思本规划立足生态优先、两村统筹、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理念,全力推进两村总体空间格局及用地布局、功能优化、民俗文化活化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乡村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探索打造产业驱动型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编制阿城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范本。
三、规划主要内容1.现状分析
通过资料收集、外业调查、村民无人机航拍等方式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人口数据、社会经济、产业服务、宅地特征、建筑风貌等方面,全面分析村庄现状优势和问题,评估村庄发展趋势及上位规划相关要求,摸清两村资源本底、明晰现状底图底数、确定乡村发展需求和规划路径。
2.定位目标及规划策略
(1)定位:充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乡村振兴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主动接受阿城北站、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实现空间功能的融合和用地功能的衔接,突出节约集约用地理念,促进城乡统筹、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将西华村、红新村建设成为整体打造以朝鲜民俗文化和现代生态农业为特色,休闲旅游、康养服务、生态宜居联动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2)目标:到年,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完备,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给水、垃圾、改厕、道路、绿化等实现整治,消除人居环境短板,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到年,实现产业兴旺的活力乡村、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传承创新的文明乡村、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生活富裕的富美乡村。
(3)乡村振兴规划策略: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基本农田红线,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水绿融合生态格局的建设,控制各类建设边界,避免侵占生态格局和越界过度开发。
②产业为本,三产融合
借鉴新技术成功经验,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以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新型产业业态发展,促使乡村产业逐步扩大活力。
③节约集约、集聚发展
盘活乡村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农房、低效能用地,节约集约集聚发展,助推乡村建设,促进人口、资本和土地要素实现合理配置。
④*建引领,农民主体
推行好*建带头引领作用,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农村*员的带头作用。通过教育、宣传、培训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农民群众自觉投身乡村振兴中来。
⑤乡村文明,活化传承
注重挖掘村庄的风土人情、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历史人文元素以及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利用。
3.村庄规划
(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细化及空间布局优化
落实上位规划,以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目标,综合考虑村域空间完整性,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衔接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合理扣除独立细小斑块,对三生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进行细致划定,制定各类分区管控规则。优化调整村庄各类用地布局,统筹安排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
(2)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规划: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完善公共设施配置,根据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置标准,各自然屯新设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包含文化体育与社会福利功能。北安屯、小红旗屯各增设一处活动中心。
(3)道路交通规划:补足生活基本设施短板,改善村民出行设施,通过修补通村主路、改造局部坑洼路面,形成良好的两村间交通网络,在通村主路上增设公交站点。
(4)基础设施规划:规划给水为原地下水源独立供水;于西华村小南屯南侧规划设置污水处理设施一处,两村共享,利用卫生公厕,统一收集处理;雨水经处理利用地势就近排入现状水渠,规划沿道路明渠排水。环卫设施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体系;垃圾密闭运至料甸镇垃圾处理中转站或阿城垃圾处理场处理;结合公共服务中心新建4所公共卫生厕所。
(5)人居环境改善:通过对村庄风貌的分析、村庄建筑质量的调研和分类,运用城市设计研究手法对于现状乡土空间肌理进行对比和梳理,分析潜在可利用空间。
中心村区域进行总体设计引导,建筑风貌提升、住宅范式指导及景观小品标识系统,突出整体风貌特色。
(6)产业发展规划:巩固提升第一产业基础——结合两区划定成果,巩固现代农牧业产业基础,提升现有合作社产业科技含量拓展蔬菜种植产业,哈亚公路沿线发展农家采摘游,高铁沿线打造稻米禾乡种植产业,打造“两带”:高铁沿线稻田种植带、哈亚公路采摘旅游带;“四区”:高铁服务区,现代农园园区(粘甜玉米种植区,水稻田园种植区);依托文化特色拓展第三产业——以朝鲜民俗文化和现代生态农业为特色,拓展休闲旅游、康养服务产业,依托红新村现有体验园,利用村内闲置酱菜厂,建设朝鲜族文化中心及民俗食品制作体验馆,引入文化活动,促进乡村振兴。
(7)近期建设规划:本次规划共包含了“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农房新建、产业发展、村民建房、人居环境整治”等共7类重点内容,包括12个项目。其中农房新建、公共活动空间以村民资金和社会资金为主,其余项目资金来源为区财政,建设主体为区属相关部门,协助主体为村、镇。
四、创新点及经验启示
1.统筹规划、共建共享
(1)统筹融合编制村庄规划,精细划定空间用途管制分区,优化整合用地空间布局,实施基础设施统筹配建互联互通,服务设施优化布局、共建共享
村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联通两村村内主要道路,依托阿城北站周边道路及哈亚公路、长江路等主要干道,建立城乡快速联络体系。
基础服务设施一体化——依托红新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化两村服务设施;为实现乡村生态资源保护,将给水、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全域考量,实现基础设施共享。
(2)生态治理尊重本底、系统保护,人居环境突出特色、统筹提升
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划定一般农业空间落实农田储备保护标准保证村内现有永久基本农田公顷,推进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保护现有生态空间要素,修复乡村自然本底:保证海沟河沿线生态林地不被破坏,修复两村村域内沟渠。
2.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强化两村产业发展基础——依托西华村农牧业发展优势,利用闲置用地规划农民培训学校,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延伸服务群体覆盖领域;依托红新村民族文化底蕴和民俗旅游发展优势,增加民俗体验活动空间,策划提升文化特色软实力,对闲置民房进行民宿托管升级化改造,重塑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空间载体。整体打造以朝鲜民俗文化和现代生态农业为特色,休闲旅游、康养服务、生态宜居联动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3.创新方法、突出特色
实景调研精细化分析对比——无人机多角度倾斜摄影与三调数据精细化分析比对等方法,列出问题清单,预留传导路径。
集中建设区宅基地划定——采取虚、实线相结合的划定方法,充分结合现状情况与规划实施操作性,采用住房建设控制线规范引导村民住房。
保护乡土文化特征——在景观风貌控制引导规划中,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的相关内容,采取城市设计研究方法,通过对村庄机理、空间尺度、建筑风貌、节点景观、民俗文化符号特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织补集体公共空间,优化村民园地模式,突出整体风貌特色;主要规划成果表达中,精炼凝缩为“一图、一表、一规划”的成果表现形式,突出重点,简洁实用。
来源:“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