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贵州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工作大会决策部署,4月13日,一场誓师大会正式拉开了贵阳贵安“强省会”五年行动的进军号。
把全省新型城镇化的龙头舞起来,贵阳贵安卯足精气神。
强省会,先强工业。
奋力推动“强省会”开好局起好步,贵阳贵安将以工业大突破为着力点,突出主导产业、首位产业,聚焦实体经济,把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工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勇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示范。
贵州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焊装车间张婷摄
聚力“转”突破提质效向创新发展要质量
4月13日,在位于开阳县的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磷酸铁锂和磷酸铁产品不断下线。不远处,投资6亿元兴建的新厂房已完成了场平工程。
践行“立足磷、依托磷、跳出磷”发展理念,当同行传统磷化工企业还在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的困局中挣扎,贵州安达已紧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机遇,开始专攻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研发生产。
拆除全部黄磷生产线、引进一流研发人才、与比亚迪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坚持向创新要动能、向科技要效率,贵州安达在挑战与机遇中逐步实现向新能源材料生产企业的升级蜕变。
“待新厂房建成投用,公司的磷酸铁、磷酸铁锂年产量分别能达到12万吨、9万吨,年产值有望突破40亿元,力争为贵阳动力电池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做更多贡献。”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磷酸铁事业部厂长罗寻表示。
从依靠资源到依靠科技,安达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实践证明,运用高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贵阳制造”向着高端化转变的根本路径。
立足原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贵阳以“千企改造”为抓手,精准帮扶现有存量企业挖潜提质,在磷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特色食品、健康医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领域培育扶持了一大批示范项目和工程。
5年间,贵阳市累计实施“千企改造”企业户,实施“千企改造”项目个,项目总投资亿元,传统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贵州联科中贝制药科技有限公司抗肿瘤药生产基地
聚力“融”突破提潜能向工业数据要活力
发挥大数据优势推进智造升级改革,贵阳经开区的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电科)取得了质效双升的好成绩。
在企业智能电装车间产线上,每一份原料都有自己的“身份
企业“智造”改革成果不止于此。主营航天产品关键分系统及测试设备的研制生产,航天电科对产品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但在人工操作环境下,产品表面贴装的效率和合格率仍不够理想。
科技创新破解生产“痛点”,该企业着手推动电装车间表面贴装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最终实现产品贴装精度达30个微米,一次提交合格率达99%以上。“不仅产品质量得到了精准把控,产线操作人员也从15人缩减到2人,生产时间从1个多小时提升到了15分钟升,生产成本有效降低。”生产车间主任何凤珍介绍。
聚焦高精尖产品研发生产,作为行业引领企业的航天电科在生产“智造”上不断探索。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贵阳市在不断发力。
紧抓“万企融合”行动推进契机,贵阳推动数字“触角”向工业各领域延伸,共打造“万企融合”省级融合标杆项目44个,国家级智能制造领域相关试点示范企业10家,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31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个。
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贵阳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支持贵州航天云网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省级工业信息安全创新中心,实现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率超过85%,畅通数据信息互通为工业大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贵州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机加车间生产线,全自动化机械手臂在生产加工发动机芦晓娟摄
聚力“链”突破提价值向集群发展要效益
“吉利通过线上渠道发布订单,我们三条产线开启同步运转,平均两个半小时便可完成一批订单产品的生产交付。”谈及产线生产高效率,贵阳卓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制造物流部部长廖帅不无自豪。
贵阳卓通是为了配套贵阳吉利整车产业化项目而引进的企业,主要为吉利VF11车型提供座舱及副仪表板总成产品。为完全匹配吉利生产要求,公司自年落地贵阳便不断完善升级生产设备及质量管控体系,生产效率明显提升。
贵州卓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以品育业、以业带链、以链集群,吉利整车产业化项目落地贵阳后,在带动本地汽车行业转型同时,还吸引了包括贵阳卓通在内的一批汽车零配件企业入驻,实现了汽车车身零部件90%本地化配套供应,龙头企业品牌聚集效应快速显现。
如今,随着投资亿元的恒大新能源汽车贵阳基地、投资50亿元的比亚迪智能制造产业园、投资60亿元的宝能新能源汽车系列、投资50亿元的贵阳吉利发动机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落地,贵阳市汽车制造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深入实施做强实体经济推进新产业发展攻坚行动,贵阳市围绕六大新产业、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8条骨干重点产业链等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促进重点产业链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蓄势崛起。
产业集群发展推动经济新动能加速释放。年,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3和1.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贵阳市还着手优化新产业统筹协调机制,建立起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指挥长,“一位市领导领衔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带领一个专班”的新产业攻坚指挥机制和骨干重点产业链推进工作制度,强势推动产业链条延伸、配套协作、服务优化,以上率下凝聚服务工业经济发展强大合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迪
编辑刘娟
编审杨仪施昱凌